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建设工作研究 实验室建设

  摘 要: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具有原材料检验、混凝土产品检验以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多重职能,是企业质量控制的主要实施部门。本文从预拌混凝土试验室的建设规划、建设工作的保证和建设工作的控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提高试验室建设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建设工作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
  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具有原材料检验、混凝土产品检验以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多重职能,是企业质量控制的主要实施部门,同时也是核心技术管理部门,对预拌混凝土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
  近年来,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对福建省内多个预拌混凝土进行突击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福建省预拌混凝土试验室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品质量控制水平低、检验方法不当、检验不真实等现象,暴露出试验室检验能力不足、常规检验未能正常进行等问题。因此,预拌混凝土试验室的现状亟需得到改善。
  对于新建的或实施改造的预拌混凝土试验室,提高试验室的建设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好试验室的建设工作值得进行研究。在试验室建设过程中,试验室管理人员应从建设规划、建设工作的保证和建设工作的控制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切实提升试验室的建设水平。
  1 试验室建设规划
  试验室建设规划确定哪些标准适用于建设工作,并决定如何达到目标。试验室管理人员应明确建设规划依据,完善规划内容。
  1.1 规划依据
  试验室建设规划是根据试验室所在的搅拌站情况、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试验室预期水平等内外部环境制定目标和计划,为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识别和确定必要的过程,规定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等相关资源配置的过程。
  试验室建设工作的目标,一方面应确保试验室达到国家标准规范、地方性规定等强制要求,另一方面是使其规模、能力应与所在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水平相匹配。例如,产能大的搅拌站,试验室规模相应较大;需大量生产特殊规格产品的搅拌站,试验室应增强相应的检测、验证能力以符合要求。
  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建设的主要成果包括:人员、环境、仪器设备和流程性材料、指导文件和运行记录四大方面。试验室管理人员应对目标进行概括说明,尽可能使需要建设的内容都得到描述,而描述中没有明确要求的,即表示其不在建设工作范围之内。以某年生产能力为60万立方米混凝土搅拌站的试验室建设为例,试验室建设目标说明如表1。
  试验室建设规划的依据还包括试验室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等。试验室管理人员在建设中应对标准规范类文件进行收集和确认。
  标准规范类文件包括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以及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文件,其不仅是试验室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将来试验室运行时的重要依据,是试验室管理文件体系的一部分。试验室管理人员应熟悉标准规范类文件,确保对这些文件内容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入性,必要时应考虑增聘人员或聘请行业专家担任顾问。
  标准规范的收集必须做到齐全、准确,并能够确保其有效性,所有的标准规范应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可的查询网站进行复核。标准规范不断更新或修订,试验室管理人员应至少应确保在建设期间所有规范的现行版本都得到收集、现行标准规范的修订及时得到体现。对已经发布但尚未实施的标准规范,应特别注意加以收集和研究,在建设中加以应用实施,以确保试验室建设具有合理的前瞻性。
  由于混凝土受地域性因素影响很大,而地方性标准既不低于国家标准,又根据所在地区情况明确了具体要求,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很有必要全面查询收集。
  1.2 规划内容
  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建设的规划,是对该试验室进行策划设计,确定试验室的特性和要求,包括试验室能力、运行水平等指标。试验室的主要职能是检验和设计开发,应对这两项职能的内容进行确认,并规定其运行所要达到的水平。
  1.2.1 试验室检验能力的规划
  试验室检验的对象包括原材料和混凝土产品,应确定试验室具备的检验项目。对于经常性的重要检验,如混凝土耐久性试验、水泥安定性试验等,应列入试验室检验能力范围,试验室管理人员应确保有充分的资源实现检验能力;一些检验频次很低但设备十分昂贵或者难度大大超出试验室一般技术水平的检验项,如光谱分析试验等,应通过外包形式进行检验,否则将大大增加建设费用但成效极微;对于介乎二者之间的一些检验项,试验室管理人员需要进行评估。但由于建设过程中尚不知道将来业务状况,少量检验项目的确定有难度。
  1.2.2 试验室设计能力规划
  基于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配合比设计中,普通混凝土、抗渗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属于常规设计项目,绝大多数试验室应具有设计能力,抗冻混凝土、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能力规划则需要另外进行评估,此外,电力、港口等一些行业所需要的配合比设计能力规划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评估。
  1.2.3 规定目标运行水平
  规定试验室的目标运行水平,是使试验室在满足各类法律法规、标准强制要求的前提下,与所在的混凝土企业的规模、特定需求以及企业质量定位相匹配。试验室的运行水平可通过一些参数指标或某些描述来规定。以某试验室为例,其描述为:
  (1)接到各项检验任务后,100%在15分钟内进行抽样并开展检验。
  (2)试验报告差错率小于2%。
  该描述至少应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可实现的,此外还要考虑可跟踪性。
  1.3 建设计划确认
  试验室的检验和设计能力及其运行水平得到确定,试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初步明确对试验室人员、设备、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并编制建设计划。该计划应规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分配建设工作,确认各试验室管理人员的责权。   建设计划的内容包括:
  (1)确定试验室的检测能力、设计能力、运行水平。
  (2)描述试验室人员、设备、设施和环境、检测方法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应尽可能详细具体,依据充分。
  (3)明确实现这些要求的过程,确认任务活动及指派负责人员。
  做好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建设计划,并得到企业负责人的确认,可以充分体现建设工作的目的性,有利于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积极性,对圆满实现建设目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试验室建设工作的保证
  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建设工作的保证是对整个建设工作的执行情况作评估,以提供信用,保证试验室建设能够达到工作相关标准,包括制定清晰的要求说明、确定科学可行的标准、建立和健全质量体系、配备合格和必要的资源、持续开展有计划的改进活动、对建设中的变化全面控制等方面内容。
  2.1 制定要求说明
  预拌混凝土试验室明确了检验能力、设计能力及目标运行水平后,需要对这些目标进行分析,确认所需人员、设备、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方法的具体要求要求,应尽可能对这几项内容进行细化。
  2.1.1试验人员
  试验室管理人员应确定试验室人员的组织结构、明确试验室正常运行时各岗位的具体人数、任职要求,应确保试验室有足够的与其从事检测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在人员素质、数量上还应与试验室目标运行水平相适应。
  2.1.2仪器设备及药品
  试验室管理应对实现检验和设计能力所需的仪器设备进行分析,逐项分解罗列,并分类汇总。分析应根据现行规范标准的规定来确认需求,只有制定明确详细的计划配置清单,才能对工作保证起到有效作用。同时,充分的依据、详细的清单也将为试验室建设获得相关经费提供支持。
  2.1.3设施和环境条件
  试验室管理人员应参与试验工作区的基建工程,应根据主要设备的预期尺寸、试验操作的便利性、环境的需求以及业务预期需求量进行合理的空间和设备排布设计。
  2.1.4检验方法
  试验室管理人员应确保试验室的管理手册以及其配套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管理办法以及记录表格得以完整的编制,并形成配套体系。对于检验和设计所用表格,应考察其适用性。一些表格所体现的检验过程已不符合现行标准的规定,但由于使用广泛,一直被采用。试验室管理人员应确保各类表格的适宜性,发现表格不合适时,应按照文件管理的规定执行评审、修订、批准的程序,对表格和相应的作业指导书进行必要的修改。
  目前试验室也逐步引入信息技术,检验及设计可以通过ERP软件进行数据记录、计算和处理,并执行校对、批准的程序,提高了检验和设计的工作效率。在试验室建设过程中,需要保证软件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符合规定要求。
  2.2 建设工作保证的其他方面
  在建设过程中,配备合格和必要的资源、对建设中变化全面控制两方面也是常见问题。试验室管理在人员、设备、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方法等方面确定了清晰、详细的要求说明后,应向企业提出合格和必要的资源要求,企业对资源的提供是对试验室建设工作的保证。此外,临时出现的变化会影响试验室建设工作,应分析变化对建设工作的影响,并且及时设计相应的工作保证对策。
  3 试验室建设工作的控制
  试验室管理人员可从人员组织、设备采购、设施和环境条件建设、检测方法建立4个方面设置控制节点,制定检查表,对节点进行监视,判断是否符合要求,并对偏差进行纠正。通过试验室建设工作实际情况的度量、实际情况与目标的比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采取纠正措施以缩小或消除偏差等活动,对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控制,最终确保建设工作达到预期要求。
  结语
  科学地开展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建设工作,对试验室建设无序混乱的状况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确保试验室的建设工作达到要求,保障建成的试验室较好地投入使用,从而提高试验室建设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郝燕勇.商品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应用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7.
  [2]过培君.中国商品混凝土发展现状及预测[J].混凝土世界,2011(12):16-23.
  [3]王玉瑛,杜守明.加强商品混凝土试验管理、确保商品混凝土生产质量[J].预拌混凝土,2009(11):47.
  [4]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