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看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_保险行业协会官网

  【摘要】中小企业与行业协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困境:中小企业获得发展自主权的同时,也将遭遇规模经济效益低下的“马歇尔难题”;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行业协会的产生和不断壮大成为必然,却难以厘定其功能定位。通过分析行业协会的历史演变,透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局,尝试理清中小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并以此界定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困局 行业协会 功能定位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客观上要求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变,政府全面控制社会的局面随着政府的相对退出而改变。从理论上看,这一改变将产生两个后果:一是随着政府不断退出市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将更多地获得政府间接的政策支持,而不是直接依靠政府公信力的替代式经营,这要求企业必须以其自有的品牌和技术获得真正的“自主”;二是随着政府从经济领域的不断退出,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经济自治组织的产生和不断壮大成为必然,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行业协会包括职业协会,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狭义的行业协会仅指企业间形成的自治组织。本文采用广义上的概念)即是这种经济自治组织最为集中的体现。而与此同时,品牌时代悄然来临,关于竞争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即“马歇尔难题”更多地表征在中小企业身上。凝聚品牌价值和创新自主技术,是中小企业从弱小走向强大发展道路上的两个引擎。但也正是这两点使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的巨额成本。目前理论界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现实问题—发展困局—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此。解困的关键不能寄希望于政府职能的“还原”,而应当考量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而产生的两个后果之间的关系,亦即,在政府退出市场之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关系。
  然而,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行业协会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压制和扭断。这就意味着,一方面,行业协会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要求,这种内在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重新审视行业协会产生发展的条件和制度背景,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切入点,探究我国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与存在的问题,厘定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进而探讨行业协会法律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而不是政府的行政控制,以实现行业协会的自律与良性运行。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局透视
  概括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可谓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放松了对企业(包括中小企业)的市场管制,为企业的自主经营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企业失去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直接助力,在应对市场挑战和获得交易机会方面准备不足,难以自立。近几年被作为焦点问题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即是其典型写照。造成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在客观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来源于中小企业规模的有限性和以获得交易机会为发展目标的拓展性的矛盾。中小企业投资者对经营成本和收益的理性预期,以及我国企业法律对企业规模的放松管制,使大量的小规模经营的中小企业纷纷设立,但过多的中小企业又造成企业间争夺交易机会的竞争日益剧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融资以扩大经营规模,进而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是许多中小企业最直接的选择。但也正因如此,过小的规模、过高的融资成本和过大的融资风险,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最根本的障碍。
  第二,中小企业交易成本高。作为市场的基本单元,根据科斯定理,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交易,都存在一定的交易成本。在政府放松管制的背景下,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交易成本显著提高。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寻求交易机会以及为完成交易而支付的成本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关联面较窄,欠缺大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的诸多条件。而且,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不具备获得交易机会的独特优势,交易机会的获得需要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
  第三,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完善。市场中过多的经营者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大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更新提升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在客观上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地压缩组织成本以获取微薄利润。这也是中小企业组织机构不健全、组织管理混乱、经营风险较高的根本原因。
  第四,中小企业品牌价值低、欠缺技术优势。在诸多的文献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局往往被归结为融资难、交易成本高以及组织管理不完善等方面,而企业的品牌问题和技术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概因为在当前的市场状态下,品牌和技术需要巨额的成本投入,对大多数小规模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其实,中小企业品牌价值低和欠缺技术优势,才是中小企业发展困局存在的最根本原因。
  透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的成因与表现,旨在重新厘定行业协会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的发展进路,重构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并通过行业协会而不是政府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局。
  行业协会的历史演变及其制度背景
  从行业协会的形成历史看,最初的行业协会(即行会)主要存在于职业者之间的自治联合。就我国的情形而言,行会一般出现在手工业和商业领域,是行业自律组织。与欧洲相比,行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的行会要小得多。其原因既有社会制度层面的因素,又有行会的成立宗旨、目的、结构及运行机制的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较大规模的手工业企业一般都由政府官营,而民营手工业由于生产资料、设备和技术条件等限制,一般规模不大,其生产发展受到制约,因此,作为民营手工业经济组织形式的手工业行会,面对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没有完全的独立性,它们在经济领域的职能非常有限,不但只能管理一些民营手工业,还经常受到官府的诸多干预。而在中世纪的欧洲,“个体业主间的正式联盟的确能够通过联合提高共同利益的可能性。对行业难题的共同协商能够导致明确而持续的政策的出台。他会使行业同政府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并通过协商得到一些特权。”①这就从根源上区分了中国的行会和欧洲行会,并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