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精辟的论述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新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获得发展。”这些,无一不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 凡是从事过教育教学的人都知道,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和需求,学习将会变得事半而功倍,反之则将是事倍而功半。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无论干什么往往凭兴趣出发。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因此,作为小学低年级教师必须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研究他们学习掌握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可以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如我在教学摆一摆——长方向形的面积时,这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昨天下午,我们2年级的同学去给校园两个花坛拔除杂草。一二组的同学说:“老师,我们拔的这块地的面积比三四组的大。”三四组的同学说:“不对,我们拔的这块地的面积比你们的大。”老师说:“怎样才能知道哪块地的面积大呢”现在请你们猜猜哪块地的面积大呢?”于是大家针对“应该怎样比较呢”这个问题争吵不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也可以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如,我在教学“看一看——观察物体”时,先给同学讲“盲人摸象”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他们为什么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呢?学生回答后,我说“盲人用手摸只摸了大象的一部分,观察物体时除了用手摸,更要用眼睛看。”接着出示一纸箱,让同学们观察纸箱的前、后、左、右各个面,看各个面的图形是否相同?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物体也不同。这样,让纸箱这一生活中熟悉的事例融入课堂,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让学生既感到数学学习贴近生活,又能让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快乐的学习。
  还可以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然后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情境。同时,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的源泉和归宿,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园锥的体积时,通过谈话这样创设的情境:“同学们吃过冰淇淋吗?我这里有圆柱形和圆锥形两种冰淇淋,圆柱形的标签上写作着:底面积10平方厘米,高5厘米,单价3元∕个。圆锥形的标签上写着:底面积10平方厘米,高15厘米,单价3∕个。若你想买其中一个,应该选择那一种划算呢?”学生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学生在讨论时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认为买圆柱形的比较划算,因为看起来圆柱形比圆锥形要大。第二种,认为买圆锥形的划算,因为圆锥形的看起来比圆柱形的要高一些。第三种,不确定性,理由是不知道谁的体积大,无法比较。要解决这样一件不容易的事,关键在那里呢?需要知道圆柱形和圆锥形冰淇淋的体积,从而引入新课。
  我们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更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会了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2 优化操作方法,激发探究兴趣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动作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实践操作,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认识物体》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积木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物体。课堂上先让学生拿出各自收集到的物体在小组内展示,再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滚动、合作交流,探究这些物体各自的特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在班上汇报观察和探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智慧,用所收集的物体或学具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搭建成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顿时高涨,探索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有的出谋划策,有的动手操作,还有的指指点点,品头论足。几分钟后,我巡视了一下,真让人惊喜万分,发现各组有各组的搭建特色,搭建的物品既有别具一格的房屋,也有精致的汽车、飞机、军舰和坦克,还有威风凛凛的机器人等,真是目不暇接。这样,在操作内容上由于抓住了低年级学生喜欢玩积木和玩具,而每个孩子又都有许多积木和玩具的特点,选择的是儿童生活中的物品和他们最喜欢的生活内容,因此,学生对操作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探究学习知识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想象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扩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见,优化操作方法,不仅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自主探究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自己最喜欢操作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而且有利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 借助游戏,激发参与兴趣
  游戏是儿童最熟悉,最乐意参加的活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游戏活动,启发学生在喜悦中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抛硬币》这一课时,我将游戏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将一枚硬币握在手中,举起紧握的双手说:“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小礼物,猜猜看它在老师的哪只手上?”当学生有的说在左手,有的说在右手,争论不休时,我紧接着问:“这种不能肯定的情况应该怎么说?”学生说:“应该说可能在左手或可能在右手。”这时,我张开手说“看看,是什么礼物?”然后边出示课题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玩抛硬币的游戏,好吗?”这样,用“猜硬币”游戏导入,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不仅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而且为接下来进一步探究新知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探究新知的环节时,我先通过指导学生玩“抛硬币,猜正、反面”的游戏,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可能性”这种事先无法预知的不确定现象。接着通过让学生玩“摸球、猜球”游戏,进一步体验、感悟、发现“可能性”这种因“不确定性”而出现的“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以及“一定发生”的数学现象。最后,让学生玩“数字大转盘”游戏,巩固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游戏教学,既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运用合理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热爱数学课堂的兴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应重视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个性与独创性等方面的评价。尤其是应通过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及时反思探索过程,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对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过去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在每节数学课上,我都坚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去,开展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评等评价方式。在教师评价这一环节,采用一些如“你真棒”、“你真行”、“你的回答很精彩”、“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们的解法真巧妙”、“大家的表现真不赖”等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喜欢数学课堂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点滴进步都由衷地赞美、肯定或鼓励,都会唤起他们对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进一步探索知识,表现自我的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和更加热爱数学课堂的浓厚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合理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热爱数学课堂的兴趣,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需求,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总之,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我们作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使数学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进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