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5)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有关神话知识。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
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要点讲解)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

2、 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逐走 欲得饮 饮于河 大泽 邓林 4、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5、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 )( )( )( ) 四、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4、成语“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意为 5、背诵课文。

五.拓展训练激活思维 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2、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
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第二课时 共工怒触不周山知识链接 1、作品简介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导语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

2、 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4、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5、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一、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二、质疑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总结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朗读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