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策略的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提问,提问的内容是否符合课堂教学要求,提问的形式是否令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均与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密切相关。所以,在授课之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文本仔细研究,根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设置有趣、有益和引人深思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合乎要求、颇具趣味和富有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设置课堂问题?我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从文本的“燃情点”入手
  初中语文教学是感性教学,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以感性方式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文本的“燃情点”(表达情感之处)入手,设计课堂问题。在提问之前,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在设计问题时,我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为教学目的。
  首先,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请找出并分析每次背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哪次对背影的描写最感人?为什么?
  由于学生己对课文进行预习,所以他们能很快找出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语句: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经过学生们的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首先,这四次背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感激、依依不舍和深深思念。其次,第二次对背影的描写最感人,因为作者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攀”字表现出上了年纪的父亲向上爬的艰难。因为没有支撑物,所以只好“两脚再向上缩”,对于上了年纪的父亲而言这是多么危险的动作!“倾”字表明父亲克服困难、奋力爬上月台的不容易。
  于是,我趁热打铁,提出另一问题:
  本文除了对父亲的背影进行描写之外,还采用语言描写的方法突出父爱,请找出并分析。
  学生1:“事己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不仅体现父亲极强的承受能力,更表明父亲对儿子的宽慰。这是多么无私的父爱!
  学生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几句话表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体贴,昭示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通过从文本的“燃情点”入手设置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更深刻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懂得接受别人的关爱,更要懂得理解别人,以实际行动关爱别人。
  二、从文本中的“细节处”入手
  初中语文教学应除去文学作品的层层面纱,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等真实呈现,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从文本的“细节处”入手,既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又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针对文中的细节描写,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把文中的细节描写一一找出并加以分析。
  学生们在预习课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集中在对“手指头”和“军大衣”的描写上。
  对“手指头”的细节描写共有六处:
  “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交待故事发生的原因。)
  “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手指头?”(把警官盛气凌人、装腔作势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把故事向高潮部分推进。)
  “我做的是细致的活儿……也许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啦。”(既道出赫留金的可怜,又提供赫留金的罪证,增添文章的讽刺效果。)
  “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充分揭示警官媚上欺下的变色龙本色。)
  “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进一步揭示警官的丑态。)
  “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警官阿谀奉迎的丑态完全暴露。)
  对“军大衣”的描写共有四处: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军大衣”既是身份的象征,又表现警官狐假虎威的“威严”。)
  “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警官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所以内心恐惧而燥热。)
  “……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暗示警官的变色龙本色和内心的尴尬。)
  “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一个“裹”字,刻画出警官的耀武扬威。)
  三、从文本中的“矛盾点”入手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作品的人物形象存在“矛盾点”,这些“矛盾点”会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通过对主人公“矛盾点”的分析,能抓住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矛盾点”,设置课堂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其“矛盾点”在于: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
  教学时,我从上述两点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说明孔乙己是好面子的人;“品行却比别人都好”说明孔乙己品行不坏。由此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孔乙己的结局是社会毒害的结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好课堂提问的切入点。毕竟,只有使语文课堂“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七中)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