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城镇化问题及对策】统筹城乡

  美国著名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影响人类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发展阶段都将深刻影响本国和世界的发展。2008年,全球城市人口比重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全球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3%,首次突破50%,也标志着我国进入城市化时代。围绕着新时期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处理好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实现发展一体化,就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视域下,设计科学的城乡发展战略,选择切实可行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径。
  一、统筹城乡视域下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美国城市学家瑟诺姆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率高于10%低于30%时,城市化处于起步阶段,当城市化率处于30%-70%区间时,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当一国或地区的城市化率高于70%时,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已经进入了后城市化时代。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这就意味着我国城镇化推进的速度迅速。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必须依据科学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我国的城乡差别二元结构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制度背景,并呈现出经济社会“刚性二元结构”。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先后在十六大、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大等文件中,都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政策方向。2006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2007年,党的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当前,中国城乡结构问题可归结为:一是城与乡的结构矛盾,即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二是城镇内部的结构矛盾,即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之间的结构矛盾,表现为大城市过度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偏差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带来的城市化滞后。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演进脉络,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坚持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建设道路;二是坚持大、中、小城市兼顾,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三是通过农村人口迁移落户城镇的方式加快城镇化进程。
  二、当前我国城镇化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失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我国城镇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镇化率虚高。2012年,我国官方公布的城镇化率为52.6%,由于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统计口径按照国际惯例,即按居民在一个地方居住6个月以上的常住人口统计,这样就把大量的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也统计为城镇人口。实际上,这些农民工虽然生活工作在城镇,但并没有在城镇落户,也没有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这部分城镇人口数量庞大,我国统计的城镇化率比实际城镇化率要虚高11.8-16.3个百分点。
  2.城镇化呈现低水平、粗放式发展。我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中国城镇化最突出的问题是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据统计,2000年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了83%,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45%。此外,由于城市规划不够科学,大城市人口显著膨胀,出现了大城市交通拥堵、千城一面、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
  3.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拐点。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为51.27%,达到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未来,人口的流动能力发生某种程度的逆转,土地扩张速度会有所下滑,资金的相对稀缺程度发生变化。截止2012年底,我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至9.37亿人,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绝对下降,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将会形成明显的要素约束。这必然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将走出一条区别于过去的道路。
  三、我国城镇化良序发展的现实路径
  未来,中国城镇化的方向是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实现新型城镇化,促进我国城镇化的良序发展,就必须抓住以下几方面:
  1.做好城镇化的顶层设计。要改变“各地为政”的城镇化推进方式,制订国家层面的新型城镇化规划,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推进之中。在规划设计时,要把握一个方向: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持两个原则: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三个结合:与区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产业的布局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全省城乡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突出四个重点:推动规划机制的完善,抓好区域规划的编制,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抓好村镇规划。
  2.要打破户籍和土地的双重掣肘。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始于改革开放初期,最大的动力是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进城务工条件的放宽,户籍虽是阻碍,但并非影响农民进城的最重要的要素。户籍已经松动,未来统一实行居住登记证制度。土地才是影响城镇化的真正牵引力。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6年,通过《土地管理法》,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做了具体规定;1998年修订法案,确立了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法律地位;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颁布,对土地流转方式有了更明细的规定。难点在土地产权问题。土地制度改革先行,但难度大,集体土地是否市场化反映了农民参与城镇化的意愿。土地产权改革的关键在于,城镇能否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产业、就业平台。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已经比较普遍,可以先允许农民拥有自家的宅基地自由处置权,再逐步深化。
  3.加快城镇化的结构调整。首先,优化城市体系结构,重点是控制北上广等特大型城市发展,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专门制订针对小城镇发展的投资政策,促进要素向小城镇流动,培育小城镇的新产业。其次,优化城市地区结构。重点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实现人口分布的协调发展。最后,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点是完善城市功能,实行居民就业与居住地相统一的政策导向,即就地城镇化;要以农民为本,满足人的高端需求,发展为先,拥有与大中城市基本相等软硬件。
  参考文献
  [1]白永秀. 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J].学术月刊,2010(5)
  [2]吴正德.我国城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13(9)
  [3]徐丹.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5)
  [4]刘士林.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