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内化]成长计划

  摘 要:《铁流》以众星拱月式的笔法塑造了苏维埃政权的红色领袖郭如鹤,其外在形象和内在生命都呈现出动态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内在生命的成长和深化。与其说郭如鹤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红色领袖,不如说他最终完成了“使徒”的功能转向。
  关键词:红色领袖;内在生命;“使徒”
  作者简介:吴静,山东莱芜人,现就读于南开大学,为11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3-0-01
  绥拉菲摩维支(А.Cерафимoвич )他始终与俄罗斯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以敏锐的目光审视观察每个阶段的动态趋向。其代表作《铁流》(Железный пoтoк )描写的是塔曼红军和顿河的广大民众从库班反革命叛乱包围中成功突围一事。作者以中心人物郭如鹤为主线,描绘了广大民众的群象,视郭如鹤正是将其凝聚在一起的主线人物。作者将不仅将其塑造成红色领袖形象,更以众星拱月式的笔法突出了郭如鹤内在生命的成长,
  郭如鹤开篇即是全队的中心。其成长历程虽表达得极其明确,但字里行间更昭示着主人公内在生命的成长和完善。郭如鹤六岁放牧,后当学徒,继而参军打仗成为一名出色的机枪手。文中对他三入准尉军校一事作了更加细腻的描述,郭如鹤每次都在其他军官的冷嘲热讽下生活在“真空”环境中。尽管他是实力派干将,为沙俄出生入死,但它的价值并未得到当局的认可,归根到底仍是出身阶级的差距,此处特别强调其“庄稼汉”的身份,一则将其树立为农民阶层的标杆,引发底层民众的共鸣;二则激发读者和同阶层对当权者的痛恨和反抗。无论如何,郭如鹤已成功把握了战争机遇,从外在表现看,他完成了由“庄稼汉”到指挥者的亮丽转身。
  借他人之口所再现的郭如鹤的形象更富有深意。一群“乌合之众”式的跟随者在郭如鹤的强硬领导下突破重重阻挠,逐渐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这个过程中,众人对郭如鹤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由怀疑否定和责骂到赞美崇拜,直至最后以“父亲”相称。对郭如鹤的否定达到顶点之时,部分民众重选史莫洛古洛夫做总指挥,这一支打算摆脱郭如鹤的指挥,另辟求生路径,但这并未影响郭如鹤带领他的部队前行的步伐。大家对郭如鹤态度的真正转变点是他带领民众突围之后,胜利者狂分战利品之时被郭如鹤大喝卧倒,比起前面大家对他冠以“沙皇军官”骂名,现在却都毫不抵抗地趴在地上等候发落。郭如鹤的“使徒”功能在这个临界点上完成转变。 起初所有人的奋斗目标都是模糊不清,并未视苏维埃为救世主,不管是群众还是领导者,其立场都不坚定,目标也不明确,尤其是群众,郭如鹤开篇讲话之目的是带离民众脱离当下的困境——摆脱哥萨克和沙皇军官团的围追,以解当下之忧。经历过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郭如鹤虽断然撕掉肩章,但苏维埃政权在郭如鹤的观念中并未具象化。无论是“使徒性”的引导者郭如鹤,还是各色人等,他们的观念都处在发展过程中,尚不完善。最终,经历过重重磨难后,所有的人物思想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主干人物郭如鹤面对身后经历的一切苦难,终于对千千万万人说出一番“意想不到的话”:“为这一件事:为着苏维埃政权,因为只有它才是农民和工人的,此外他们什么也没有。”此时的郭如鹤隐隐感受到了一股幸福的暖流。笔者以为文本中的“父亲”更宜放在宗教文化的框架中来理解。“父亲”是“天父”在现世环境中的载体,是众人的现实指引者和看顾保守者。郭如鹤是苏维埃政权的代言人和实践者。他带领众人成功脱险的叙事与《出埃及记》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相仿。“难道没听说过,当摩西把犹太人从埃及的奴隶地位救出来的时候,就像咱们现在似的,大海好像墙壁一样竖立着,于是他们就像在陆地上一样走过来吗?”?
  《铁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没有定论的。其中,宗教作为一种反革命元素被检验和怀疑,但对宗教的感情是复杂的,惋惜和追忆之情从民众的行为言语中可得到很好的说明。文章结尾处对在墙角发着暗黑色的“圣像”的描写别有深意,似乎暗示着宗教在风雨飘摇的世纪之处的多舛际遇。其中的描写“依然是破破烂烂、赤身露体的赤脚战士。”?与开篇序提到的工人和农民“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是最美满不过的了。”形成别样的对比和映衬。其中充斥的社会情感极为复杂,民众历经万苦千辛的革命征程后才发现生活依旧如故。这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革命的幻想和理解,也表达出对现世幸福和实现地上乐园的渴望,全篇也在民众陶醉于模糊又“无限的幸福”的氛围中结束。尽管如此,郭如鹤的形象却在文末变得越来越明朗化:与其说郭如鹤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红色领袖,不如说他最终完成了“使徒”的功能转向。
  参考文献:
  [1]绥拉菲摩维支.铁流.曹靖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54.
  [2]王志耕.宗教精神的艺术显现:苏联文学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