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下肢功能的影响】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

  摘要: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急性脑血管病诊疗技术的提高,但其治愈率仍较低,且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使病人最好的康复并回归社会则是广大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现将对急性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治疗及对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关键词:康复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52-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选择的68例患者均为2010-2012年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初次发作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全部病例临床诊断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但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危重患者(昏迷数天以上)以及有严重的心、肝、肾合并症对临床疗效评定有影响的患者亦不参与本研究。68例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按入院治疗的先后,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单数日期住院)和对照组(双数日期住院)。康复治疗组发病后距离康复治疗的时间为3~14d,平均为(6.4±4.7)d,康复治疗持续时间为18~72d,平均为(28±6.4)d。两组患者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偏瘫侧等)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治疗方法。
  1.2.1一般临床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如应用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或采用活血化淤、溶栓治疗,或适当应用止血药物等,有并发症时积极治疗并发症。
  1.2.2康复治疗。康复组患者除接受相应的临床治疗外,当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后即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由专业医师或治疗师实施,并负责对患者家属及陪伴人员进行必要的康复知识指导以便帮助训练患者。急性卧床阶段在神经内科病房中进行康复治疗,每天治疗1~2次,每次30~60min,其余时间由家属或陪伴员进行训练。一旦患者病情改善并能够下床或内科治疗结束后,坚持每天康复科治疗1次。康复治疗方法是基于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如Bobath技术,和Carr的运动再学习法的原理。实施康复治疗程序的要点:①急性期保持良肢位和加强体位变换;②肢体处于驰缓状态时进行被动运动,诱发运动,并让患者想象患肢的活动;或对拮抗肌进行辅助电刺激或触发式肌电刺激和肌电生物反馈等物理疗法;③按运动发育顺序进行运动再学习训练。一般采取翻身—起坐—站—步行的顺序,其中起坐、站立及步行须按三级平衡训练要求;④采用拮抗肌肌腹加压、拍打以及关节、肌腱牵伸等操作手法对抗异常的痉挛模式或必要时辅以适当药物降低肢体过高的肌张力;⑤指导按正确的方式适当进行肌力增强训练和运动协调性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并做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活动,如穿脱衣服与鞋袜、进食等方面的训练提高日常生活能力;⑥进行心理疏导或适当辅以抗抑郁药物提高患者自信心及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1.3康复评价方法。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价;而对照组在病情稳定、神志清楚和临床治疗结束后(出院前)进行康复评价,内容包括:
  1.3.1下肢运动能力测量。下肢运动能力采用Scandinavian中风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Scandinavian量表分5级:0级为完全瘫痪;2级为能活动肢体但不能对抗重力(严重瘫痪);4级为能屈曲膝关节运动下肢(中度瘫痪);5级为能活动下肢,肌力较正常弱(轻度瘫痪);6级为正常肌力(无瘫痪);量表中无1和3级两项。
  1.3.2下肢步行能力测量。下肢步行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按Barthel指数测量得分将步行能力分3个级别:无步行能力(Barthel得分为0或5分);在帮助下能步行(Barthel得分为10分);有独立的步行能力(Barthel得分为15分)。
  1.4统计学处理。观察指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计量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未配对计量资料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偏瘫侧下肢运动肌肌力变化脑血管意外后,经早期积极的治疗,两组患者的偏瘫侧下肢运动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表2),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t=9.89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