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心得)之新课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案例浅谈

物理论文之新课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案例浅谈 本文在几年的教学中,体会最深的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刚踏上讲台时,由于不注意这一点,结果我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费力。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当我注意到这一点时,我既解放了自己,学生又能在快了中很好的掌握知识。我就我在教学中的实践对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谈谈个人意见和做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比如给出单摆的周期公式之前,首先创造情景让学生猜猜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一种好奇心,学生可能猜出与摆球的质量有关、与摆长有关、与摆球放的振幅有关等。老师这时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来验证。例如在讲光的色散时,提出雨后天空中的彩虹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在讲人造卫星时,提出人造卫星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为什么不落回地面,却在空中运行在讲远距离输电时,变电站为什么用高压送电讲电磁波时,提出为什么遥控器可以遥控电器、用手机可以打电话、收音机可以听广播通过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制造悬念,诱发学生去探究相应的物理规律。

二、让学生在实验中开展探究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
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在探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时,我问学生如果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或者改变电磁铁的匝数,它的磁性强弱会改变吗学生相互讨论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0.1A增加到0.2A,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导线中的0.2A电流是两股0.1A电流汇合而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如果电磁铁的电流不变,线圈由200匝增加到4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样是否可以这样推测400匝线圈是由两组200匝线圈组合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通过以上推测可以想到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这就是对“电磁铁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探究的可能实验结果进行的推测和假设。和猜想一样,推测和假设的根据是探究者自己的经验、知识以及所探究问题的科学事实。在教学中多设计探索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对于课本上的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可改为探索性实验。例如在楞次定律教学时,先用实验展示情景导线在蹄形磁铁中切割磁感线闭合回路中有电流,电流的方向可用右手定则确定。然后提出问题,当闭合圆形线圈静止在磁感应强度逐渐增大的磁场中时,方向如何判断由于感应电流的产生是由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所以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有关,于是引导学生用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首先让学生设计一个这样的实验在实验之前,先用一节旧电池检查电流的方向与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关系,然后,用灵敏电流计与副线圈相连,将条形磁铁在线圈中插入和抽出,观察这两个过程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及磁通量变化的关系。根据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总结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从而得出楞次定律。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探究,就会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又学会了科学思维的方式,掌握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三、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探究能力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关键是学生要在用实验验证假设的基础上,将假设上升到理论,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这就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新课程高中物理必修1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面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猜想问题的可能成因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有关;
可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
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等等。学生的猜想和假设既为进一步的实验探究提供了方向,又在猜想和假设的过程中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师提供一些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分组安排学生探究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材料、接触面粗糙程度等的关系,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来解决、认识科学规律,使其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最后,通过学生的一一探索,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师生的归纳总结,不难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互间的正压力成正比,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材料有关这一结论。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