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态语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docx

论体态语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体态语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信息交流手段。古代诗歌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体态语。借助于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教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态语;
古代诗歌教学;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53-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课题“新课改下的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研究以唐宋诗词为例”(2013ZJJ09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丽(1977),女,广西荔浦人,硕士,广西桂林市临桂中学教师,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与欧美文学;
肖利庆(1977),男,山东金乡人,硕士,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应用写作

体态语就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信息交流手段,对人类交际能起极大的辅助作用。作为一种大范围的人际交流方式,古代诗歌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必然也存在着大量的体态语现象。借助体态语,教师把抽象的古诗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更流畅、更有效,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基于学科特性和学生的学情特点,语文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在高中古诗教学中运用体态语 一、善用表情,拉近距离 面部表情是最具表现力的体态语,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可以全部从面部表情上表现出来。面部表情就像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人内心世界的变化,即时展现人的精神状态,有时还能胜过有声语言,达到有声语言无法企及的表达效果。

在课堂这个特定场合中,语文教师的责任是把教材中的诗歌还原为生活,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然而教师理性的讲述未必能将课文分析透彻,往往借助于面部表情向学生发出最直接的无声教育更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成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毋庸置疑,微笑是语文教师最不可或缺的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微笑能使强硬的人变得温柔,困难的事变得容易。高中生步入青春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的鼓励能给予学生正面的暗示,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当学生出现不恰当行为时,教师的微笑是善意友好的提醒;
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教师的微笑可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不俗表现时,教师的微笑意味着认同,会激起学生更强的上进心。总之,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可以迅速拉近双方的距离。这样学生也会投桃报李,积极配合教师,从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反之,如果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吝于笑容,始终端着架子,则难以唤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学会运用微笑这种面部表情,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展现不同的面部表情。古代的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因为诗人的笔墨里饱含真挚的感情和对生命的感悟。刘勰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应充分注意这一点,讲授诗文时也应力求“披文入情”。讲到高兴之处,教师可以满面春风;
讲到悲痛之处,教师可以面带忧伤;
讲到愤怒之处,教师可以慷慨激昂。借助活灵活现的面部表情,教师的讲解方能与作品的内容、人物的情绪水乳交融。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中有这么一句“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写出了急流和瀑布冲击山崖,石块滚滚而下,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这种叫声震荡山谷,使深林战栗,峰巅惊恐。诵读诗文时,教师宜眉毛上抬,睁大双目,嘴角张开成“○”形,脸色煞白,流露出极度惊恐之状,以表现对大自然威力的畏惧。再如诗经卫风氓中提及未嫁前的女主人公思念意中人,是这样描述的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短短二十余字,却道尽了一段复杂的心路历程。痴情的女主人公登上围墙眺望恋人,为对方牵肠挂肚。意中人是否出现,能令她或喜或忧。这样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充满了戏剧张力。有心的教师绝不能白白放过这段描写,应抓住这个机会表演一番。诵读此处时,教师先将眉头紧锁,频频探头向前张望,表现人物内心的焦灼不安。紧接着展现女主人公的忧伤,教师应神色黯然,下巴向下拉,这时愁眉苦脸的表情就会呈现出来。最后表现女主人公见到恋人的喜悦,教师一边舒展眉头,一边咧开嘴嬉笑,整张脸笑意盈盈。这些多变的表情对学生的视觉感官会有强烈的冲击,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体验诗文中的情感,充分领略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教师通过变换面部表情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比正儿八经地讲解课文要强得多。

二、妙用眼神,促进交流 眼睛是人体最主要的感觉器官。对于眼睛,晋代的绘画大师顾恺之认为是“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以说,眼睛是心灵之窗,能传递人的七情六欲,透露人的内心世界。它具有很强的交流功能和感染力,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双向沟通的过程,师生之间的目光交流尤为重要。教师运用眼神作为知识的纽带,向学生输送大量教学信息,让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美妙旋律。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据此对教学重点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眼神也是相当重要的体态语,是师生交流的关键点。

语文教师在运用眼神时,首先注意要以合适的频率环视全班学生。这是教师稳定课堂秩序的一种艺术。面对这种眼神,学生不敢轻易松懈。这种环视也是教师递给学生的橄榄枝。教师的关注能让学生得到正面的心理暗示,产生被认同感,从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以迎合教师的期许。

其次,语文教师讲课时,应有意识地运用眼神与学生实时交流,表明态度。教师眼神中包含的信息要清晰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一般来说,亲切柔和的目光往往传递出对学生的许可和鼓励,严肃、责备的目光则意味着对学生的不满和制止。在教师目光的调控下,开小差的学生会收到规劝的信号并适当收敛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色的学生,能从教师和蔼可亲的眼神中读出教师对自己的欣赏,会增强自信。此外,教师还要在与学生的目光“对话”时,获取反馈信息。学生对讲课内容是否感兴趣、对教学方式能否接受、对教学进度能否适应等一系列信息,大多可从眼神中流露出来。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教学进程与原先的教学设计有较大偏差,就能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或教学方法,以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再次,在讲授古代诗歌时,教师还可将自己代入角色,灵活变换眼神。古诗通常篇幅短小,但往往作者胸中自有丘壑,诗中别有一番天地。这就要求教师巧妙地运用眼神,根据作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涉江采芙蓉为例,诗人的情感不是平淡无奇,而是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有一个起承转合的变化过程。通过对眼神的控制,教师完全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这种微妙的情感变化。起首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的是江边荷花盛开的景象,予人欣欣向荣之感。置身于这种清幽的意境中,主人公的心情无疑是舒畅的。诵读此处时,教师应配以愉悦的目光。接下来的“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是一个转折点。主人公采摘了美丽的芙蓉,身旁却无人共赏,只因心爱的人远在他乡。教师游目四顾,做苦苦寻人之状,然后眼神转为黯淡,好似满腔热忱被凉水浇灭。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诉尽两地相思之苦。教师回眸一望,然后愁容满面地凝视远方,仿佛在遥想远方的恋人,却苦于无法相聚。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设想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见面,这种痛苦将无穷无尽。诵读到此,教师最好目中含泪,给这首抒情诗增添几分悲剧色彩。随着教师眼神的变换,学生也时喜时悲,尝尽诗中的酸甜苦辣,自然也就会对作品有更真切的体会。

三、巧用手势,化无形为有形 弗洛伊德说过“没有一个凡人能不泄露私情。即使他的嘴唇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会喋喋不休地泄露天机。”作为人类最灵便、最自由的工具,手的表达效果不亚于脸部表情和眼神。手势是人们用手掌和胳膊做动作、摆造型,以此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体态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将手势与言语配合起来,化无形为有形,传递出更丰富的内涵、更细致的情感。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手势是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也是一种能直接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技巧。教学中的手势能起到鼓励或制止学生行为的作用,有助于维护教学秩序,优化课堂教学管理。如点名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伸出手掌向上轻抬,并以目示意叫到的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受尊重感,从而尽力给出让教师满意的答案。当学生很好地回答完问题时,教师可翘起拇指。这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慷慨嘉奖,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当学生的答案并不令人满意时,教师可将手掌向下轻压。这表示要学生坐下,也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宽容。遇到学生抢答问题时,教师举起右手置于肩部前方,示意学生要举手回答问题,这样就避免了课堂纪律陷入混乱。

手势的运用还必须融入教学之中,要与教学内 容相协调。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手势往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模式。气愤时握拳、深思时抚胸、高兴时拍手,这些都是课堂上常见的手势。教师还要根据诗文的语境状况和表情达意的需要,来决定手势的使用,并注意与言语表达、面部表情保持一致,紧密配合。诵读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可将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圈成圆形,不停摇晃。这个简单的手势象征着李白手拿酒杯,酒过三巡,已是醉意朦胧,正豪放地高歌。脸部表情还可与之相配合,交织呈现欢畅或愁苦之态,让学生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又如南朝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男主人公焦仲卿替妻子向母亲求情时,焦母的反应是“槌床便大怒”。一个“槌”字,将焦母的蛮横褊狭暴露无遗。教师抓住这个细节描写,把手势和言语表达结合在一起,就能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恶婆婆形象。讲解此处时,教师紧握拳头,然后猛力敲击讲台,以示焦母早就对儿媳刘兰芝心怀不满。随后教师模仿焦母胡乱挥舞拳头,用恶狠狠的语气呵斥儿子。透过教师形象、生动的手势语,学生能认清焦母不堪的嘴脸,同情这对小夫妻的万般委屈和无奈,进而领悟到焦母所代表的封建宗法制度才是摧毁男女主人公真挚爱情的罪魁祸首。一言以蔽之,手势语的使用,能帮助教师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综上所述,体态语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使用极为普遍,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它,课堂就会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诗中的文字也会化作甘甜的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值得对此深入钻研并付诸实践,使之成为一项必备的教学基本功。

参考文献 [1]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蒋同林,崔达送.教师语言纲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秦牧.眼睛的奥妙[J].当代人,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