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0429 教育学 名词解释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是潜藏于教育现象背后的,不是通过感官可以把握的,必须通过科学的研究。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管理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古老的、特有的现象。所谓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儿童个体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使命的人。

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地教育措施,已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活动。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教学计划是课程的中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有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上课的水平。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课的延续。

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

学生集体是社会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特殊的群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集体组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在教育学中的含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集体是中小学最主要的学生集体组织形式,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因而这里有必要单独予以剖析。

学校咨询与辅导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咨询者的直接目标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

咨询者的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

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解释。广义上的法律责任既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还包括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法规责任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
狭义上的法律责任则专指后一种情况。

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简答题 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实体性、目的性、系统性、程序性 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垄断性、非自愿性、公益性 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目标模式、投入一产出模式、需求满足模式、环境适应模式、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2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青少年儿童活动站,为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为家长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午饭问题等等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主要途径有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
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
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
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对社会各种团体所提供的条件,使学生在这些场所学习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阔眼界。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正确的儿童发展观的内容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实现发展史儿童的权利 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问题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教育部等于发展 儿童发展的普遍特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不平衡性;
阶段性;
个别差异性;
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要求教育的目的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尊重和发挥主体性的原则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感受;
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特定要求教师要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