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花源记》之浅见]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以其冲淡的诗风和高洁的人格得到人们的景仰和爱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之作,是他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作者在作品中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图画―――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一个自由、富裕、和平的世界。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其虚实结合、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淡然归隐而又热爱生活、关怀民生的儒道互补的思想情怀,使它不仅成为魅力无穷的艺术华章,也是充满诗意的哲理精品,千百年来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喜爱。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共三段情景。第一段以“忘”、“忽逢” 、“甚异” 、“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并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构画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在恬静幽美的田园中,往来种作的农人,宁静安祥,老人和小孩都怡然自乐,眉宇谈吐之间都充满喜悦之情。社会风尚,是人们生存状态的反映,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才能如此宁静祥和,怡然自乐。我们从人们的乐中可以体味到桃源社会的美。随后,渔人走入其中,源中人大惊。画面活动了,热闹了,桃源内外,人相问答,设酒杀鸡,主客相宜,桃花源的安宁欢乐更逼真了,让我们看得、听得心醉。最后,主人们送客,循着来路,步步走出,我们随着也被带出这片真切而神奇的天地。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我们在惋惜中感到意韵犹存,却也只能向幻想间看它了。落英缤纷是真的,黄发垂髫是真的,鸡肥酒香是真的,但忽逢的桃林终于不可寻觅。“实”最终归“虚”。
  桃花源无疑是个乌托邦世界,是对现实不满的诗人理想、幻想的寄托物。这个妙不可言而又蒙�缥缈的理想世界从《诗经・硕鼠》开始,就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描述着。它们共同地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寄寓了人们向往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相亲相爱的和谐社会。《桃花源记》的魅力不仅表现在艺术境界的虚中有实、实中含虚,更在于思想上看似消极避世,退隐田园,却在其中包含着积极入世的精神。退与进,在这里更是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桃花源记》用渔人的眼光欣赏桃源,最初的惊喜和最终的失望演变成世俗和理想的剧烈碰撞,留下的只是稍纵即逝的灿烂火花。但它毕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学理想和审美心理。在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为和谐的、完美的统一。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和乐,人人敦厚、淳朴。这正是倍感人生苦难、充满忧患意识的古代诗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灾难深重的古代人民要求作者表现和赞美的理想社会,所以一千多年来,它备受人们喜爱。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厌憎现实生活的动荡混乱,但又找不到出路,因此很容易被《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所吸引,并产生共鸣。当然也有人借着吟咏桃花源抒发自己企羡隐逸、消极遁世的情怀,这在过去时代的士大夫中也是很普遍的。
  桃花源,是一个虚拟的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社会,这种社会在现实中是无法寻觅的,这是诗人对我们的暗示。一千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尽管唐代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找那梦中的温馨。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像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桃花源记》以后名声大振,成为古代诗人游览和吟咏的胜地。这恐怕是陶渊明在作此文时所始料不及的。
   参考文献:
   [1]陈振鹏.古文鉴赏辞典――臧维熙赏.桃花源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2]吕慧鹃.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1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3]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