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333教育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doc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六学二馆 【答案】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六学指国子监所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指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和置于东宫的崇文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2.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答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中的阳货 系上论证教育作用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智小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 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犷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但是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3. 晓庄师范 【答案】晓庄师范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1929年这所学校更名为晓庄学校。陶行知提出师范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师范毕业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 ,提出“生活改造社会的精神”。在晓庄学校试验期间,他将“教学合一”发展为“教学做合一” 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要求乡村教师要能真正关心农民,为农民服务; 强调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 指出教育内容和治学方法与农村生活密切结合。1930年,晓庄学校遭当局查封,至1951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复办南京晓庄学校。2000年,经国家教育 部批准,由原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组合新建南京晓庄学院。

4. 五经课试法 【答案】五经课试法是魏文帝时期制定的考试办法,由东汉的“二年试经”发展而来。规定 ,不通者罢遣; 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 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生) 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 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二经者,耀其高第为太子舍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试通四经者,耀其高第为郎中,未及格者,亦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 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摧其高第而随才叙用,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5. 思孟学派 【答案】思孟学派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个学派,“思孟”指子思(孔子之孙孔伋)和孟柯,孟柯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荀子评先秦诸子有“子思倡之,孟柯和之”之说。礼记中的中庸篇为子思遗著,阐发孔子的中庸之道。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倡天赋人性论,主张教育应循天性之自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步骤,认为依此步骤坚持不懈,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修养的“成功”。孟柯明确提出“性善”说,谓“仁义礼智”乃人心所固有,教育的作用即在存心养性,使处于萌芽状态的仁义礼智“四端”得到充分发展。相信教育有方,则“人皆可以为尧舜”。宋代朱熹取大 ,为从元代开始科举考试之主要根据。明代更尊子学中庸论语孟子编著四书集注 ,孟子为“亚圣”,思孟学派因此被奉为儒学正宗,影响深远。

思为“述圣” 6. 经世致用 【答案】经世致用是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思想,又称经世致用之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额、颜元、李搽、王源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批评理学的空疏,无裨于国 ,而不是为了“游谈”家危亡,强调做学问是为了“经世致用”。他们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 ,提出要以“明道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伦理的“学为圣人” 的治术人才。这种主张敢于批判传统理学教育的束缚,追求教育变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7. 学田 【答案】学田是政府为学校置拨的田产、校产,以充办学经费。北宋熙宁兴学、庆历新政时,实行由政府向地方官学普遍地划拨一定量官田作为学田,以其租人充作办学经费的办法,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利用财政外收入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的经费问题。此后,学田成为地方学校的生命线。学田制度,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它为封建人才的培养和从文化教育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形成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8. 马礼逊学堂 【答案】马礼逊学堂是美国基督教徒布朗为纪念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是 1839年,1842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布朗在澳门创办了马礼逊学堂,属小学程度。

年,该校由澳门迁至香港,发展为中小学,采用英语教学。校长为布朗,教师除布朗夫妇外,还聘请一个中国人教中文。课程除宗教外,还有中文、算术、生理学、地理、历史、英文、化学等。开办初期,颇受各方人士重视,校务发展顺利。1849年,马礼逊学堂因受到官方和教会的双重压力而停办。

二、辨析题 9. 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这种观点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作是一种不可分的单一能力,认为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得到加强。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己确认,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多种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那么这种忽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而去一味地追求普遍的、一般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便只能是一种幻想。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进行专门训练还是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训练,目前尚有争议,较多的研究结果支持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10.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2)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 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11.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答案】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

(2)思维定势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又阻碍问题的解决,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①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基本相同时,思维定势能使人根据面临的间题联想起己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 可以使人将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 一、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