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

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常见偏误分析 一、什么是偏误 外国人学习汉语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可以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类型。

失误(mistake)是指学习者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他本来想这样说,实际说出的却不是这样。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是使用本族语的人也会发生。说话人一旦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可以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一般不会再次出现。例如 1. 某老师下课前问学生“今天的课讲完了,大家还有明白的 吗” 学生齐声回答“没有了” 2.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福剑“感谢阎惠演奏的独子笛奏” 2011年7月20日星光大道 产生失误的原因有临时改变主意、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

偏误(error)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没有完全掌握好目的语而出现的一种带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真实的语言能力和水平。这种错误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很难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例如 1.他觉得一点儿累。

2.他打完篮球,一点儿累。

3.我的头一点儿疼。

二、偏误的分类 根据偏误的语言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语音偏误 2.词汇偏误 3.语法偏误 4.语篇偏误 5.语用偏误 6.文字偏误 例如 1. 我今天没有穿眼镜。

2. 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3.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但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4. 你爸爸几岁了 三、造成偏误的原因(偏误的来源) (一)外因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偏误 1.母语负迁移 大多出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期,学习者在尚不熟悉第二语言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母语的知识来表达,因此同一母语背景下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同一类型的偏误。例如 (1) 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明天下午,我要和他见面。) (英语I’ll meet him in my office.) “见面”在汉语中为不及物动词,但在英语中可以是及物动词。

(2) 不要生气我。(不要生我的气。) (越南语 đưng tuc ti . 别 生气 我 ) 越南语的“生气”可以带宾语。

(3)这是句子好。(这是好句子。) (越南语 Đy l cu tốt. 这 是 句子 好。) 越南语的定语在中心语后。

2.目的语负迁移(过度“泛化”) 主要出现在中高级阶段,学习者把他所掌握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规则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上。

(1)他做练习很马马虎虎。

形容词的重叠式已表示程度的加深,前面不能再加程度副词 “很”。

(2)我要在中国住三个年。

“年”本身具有量词性质,前面不能再用量词“个”。

3.文化因素负迁移 指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偏误,包括受本国文化的影响造成偏误和对目的语文化不了解造成偏误,例如 (1)外国学生对中国老师直接叫姓或姓名;

(2)外国学生用“老姓”称呼中国老师。

4.教学上的偏差 (1)教材对生词采取简单对译的方式和对语法规则不全面的解释,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偏误。例如。

① 热爱 to love *我热爱我的男朋友。

见面 to meet *我很想见面他。

胖 fat *这只鸡很胖。

②“双音节形容词可以用AABB的形式重叠,表示程度加深,如清楚清清楚楚,大方大大方方。” *这里的风景美美丽丽。

*他刻刻苦苦地学习。

(2)教师不正确的发音,不准确的讲解,不适当的练习,都可能造成学生的偏误。例如 形容词“优美”,一般老师会按词典来解释,就是“美好;
美妙。”结果学生造出了这样的句子“现在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优美了。” 问题在于老师没有把这个词的用法或使用环境告诉学生,即“优美”主要用于姿势、环境或造型。

(二)内因 内因是指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习者使用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引起了偏误。

1.类推(简单类推) 这是成年人学习时喜欢采用的方法。但在未充分掌握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类推容易出错。

①*他全星期都很着急。

“全”可以与时间名词“天、月、年”等搭配,“星期”也属于时间名词,学生以为它也可以与“全”搭配。但汉语中,“星期 ”只能与“整、整个”来搭配。

②*我和老朋友的聊天进行了两个半钟头。

“进行”通常和“会谈、比赛、讨论”等带书面语色彩的动词搭配,比如我们的会谈进行了两个半小时;
我们的比赛进行了两个半小时。但不能和“聊天、商量”等口语化的动词搭配。学习者不了解这一点,将“进行”的搭配对象扩大了。

2.简化(化难为易) 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往往简化处理。如学习复杂句式时,他将之尽量简化为简单的句式来表达。

① *他气得不说话。

他气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连也”句式) ② *他不高兴了,他走了。

他不高兴地走了。

③ *她穿了新衣服,她到了学校了。

她穿着新衣服来到了学校。

3.回避(避难就易) 当外国学生在对某一词语、某一成分或某一句式感到没有把握时,尽量避免使用。

① *太多了,我不能吃。(状中短语作谓语) 太多了,我吃不下。(中补短语作谓语,其中“不下”为可能 补语) ② * 首先,我切豆腐成片。放水在锅中。

首先,我把豆腐切成片。(然后)把水放在锅中。

③*我在马路上走。天下雨了。我走进一家商店。雨越下越大,我买了雨伞。一个小时后,我回到了住处。

我在马路上走,忽然天下雨了,于是我走进一家商店。但雨越 下越大,我只好买了雨伞。一个小时后,我回到了住处。

句子中很多应该使用的关联词语,学生都没有使用。

四、偏误分析的用途 偏误分析是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一)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及其所达到的阶段,有助于决定下一步的教学任务;

(二)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有助于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便于大纲、教材和词典的编撰;

(三)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总结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国外的偏误分析始于英国语言学家皮特科德的论文学习者言语错误的意义(1967);
国内的偏误分析始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鲁健骥的论文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4)。

五、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偏误的常见类型 在这方面,中国国内研究得比较早、比较全面的是北京语言大学的鲁健骥先生。他于1994年发表了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文(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把以英语为母语的初学汉语的学生在语法上出现的偏误按其性质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种类型。

深究一下,鲁先生提出的这四种偏误类型其实来自科德的应用语言学导论第十一章“选择(三)学生语言的研究错误分析”,科德在该章第8小节“对错误的语言描写”中指出“错误描写可在不同的深度和用不同程度的概括或抽象来进行。最初步、也是最肤浅的做法,是仅仅根据学生的原话和重构过的话语之间的具体差别来描写错误。”接下来,科德就举了四个例子,然后总结道“这类差别可以分为四种遗漏了某些必要的成分;
添加了某些不必要的或不正确的成分;
选择了一个不正确的成分;
某些成分的次序安排不当。”按照科德的观点,这种错误分类模式不仅仅只是针对语法的,也适用于音位、正字法和词汇。

我们把科德提出的这四种偏误类型与鲁先生提出的四种类型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同之处是后面两种类型的名称不完全一样。

但不管怎么样,鲁先生提出的这四种类型成为了以后语法偏误分析的一个基本模式,后来周小兵先生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一种类型杂糅。

(一)遗漏偏误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或者说遗漏就是该出现的成分没有出现。

1.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容易遗漏 ⑴什么中国菜我爱吃。

⑵ 现在中国妇女在哪方面跟男人有平等权利。

从标点看它们是陈述句,但是在句中用了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在陈述句中不表疑问而表任指,所以这里要求有一个副词“都”与之呼应,表示没有例外。

⑶无论刮风下雨,他骑自行车到教室去。

⑷不管你去还是不去,我去。

前一分句的连词没有遗漏,但后边与之配套的副词“都”被忽略了。

⑸他除了两个姐姐以外,有一个妹妹。

⑹除了杭州、苏州以外,我们去了无锡。

后一分句缺少一个与“除以外”呼应的“还”。

⑺学校表扬了他们班,这他们是很大的鼓舞。

⑻ 他足球非常感兴趣。

这两句遗漏了介词“对”,“他们”、“足球”不能直接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应该用一个“介词”将之引入。

(9)我学习汉语到中国来了。

(10)我翻译好那篇文章,经常向中国朋友请教。

遗漏了“为了”这个介词,在汉语中表活动目的的词语作状语时,前面应加“为了”。

⑾ 我的中国朋友说“为了加强中国各国人民的友谊,我要学 好外语。” (12)这本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旧礼教的吃人本质。

“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是并列关系,“封建社会的黑暗” 与“旧礼教的吃人本质”也是并列关系,应该在两者之间加“和” (13)那件消息使她高兴,眉开眼笑。

(14)那个饭馆的菜非常好吃,所以他们的客人络绎不绝去那 里吃饭。

(15)他们看木偶戏很有意思。

这三句是助词的用法出了毛病。句(13)应该在“眉开眼笑” 前加上补语标志“得”;

句(14)应该在“络绎不绝”后加上状语标 志“地”;

句(15)应该在“看”后加上定语标志“的”。

2.汉语的一些复合成分容易被遗漏 (1)他拿了一块糖就往嘴放。

(2)老王伸手想往腰摸。

(3)他一进屋就在椅子坐下了。

(4)请把你自己的名字写在这张纸。

这几句遗漏了“方位名词”,汉语介词“往、在、从”后带的一 定是表处所的名词、代词或方位词,否则必须在名词后再加上表方位 的词,这样才能成句。

3.同类词语中用法特殊的容易被遗漏 (1)我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中文三月。

“月”是表时间的名词,“天”、“星期”、“月”、“年”是一个表 示时段的时间名词系列,其中“天”、“星期”、“年”都可以在前面直 接加数词,因为这三个词有量词性质,而“月”没有量词性质,所以 “三个月”不能说成“三月”。

(2)我的学校有多学生。

一般形容词都可直接作定语(有时后边要加“的”),但“多” 作定语时,前面要加程度副词“很”才行。

这一偏误很顽固,高级阶段的学生都不能完全避免 4.需要重复的成分容易被遗漏 (1)我看小说累了。

(2)他打球了三个小时。

(3)他有照相机,也录像机。

(4)李老师教文学,也历史

(二)误加偏误 误加偏误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 成分。

1.“了1”的误加 “了1”是动词完成体的标志,但并非任何情况下动词后都要用 “了1”, 比如 (1)从前我每星期都看了一个电影。

动词“看”之前有表示经常性行为的状语“每星期”,还有表 示范围的副词“都”,动词后面不能再用“了”。

(2)昨天我在了家。

句中动词“在”不是动作动词,后面不能加“了”。

(3)我们是跟老师一起去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