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地理复习精华材料2016版

1 地理高考复习指导材料地理高考复习指导材料 永恒的内容永恒的内容 主干知识篇主干知识篇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 一 天体天体 恒星 星云 行星 卫星 彗星 流星体等宇宙中各种星体统称为天体 恒星和星云是最基 本的天体 天体 概念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组成的 能自己发光的球 状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是氢和氦 巨大的质量 星云 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 呈云雾状 的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巨大的质量 行星 在椭圆形轨道上围绕恒星运行的 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 体 并且能够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 物体的天体 质量比恒星小 本身不发光 表 面反射恒星而发亮 卫星 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 质量比行星小 本身不发光 反 射恒星而发亮 彗星 围绕恒星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 体 呈云雾状 由彗头和彗尾两部分 彗头由彗 核 彗发 彗云构成 流星体 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数量 众多 二二 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 三三 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是由炽热气体所 组成的 能自身发光 的巨大球体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依次可分光球 色球和日冕三个层次 太阳外部结构 温度 亮度 厚度 太阳活动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 低 高 高 低 薄 厚 黑子 主要标志 11 年 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 影 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 色球 耀斑 日珥 日冕 太阳风 扰动地球磁场 产生 磁 暴 现象 是磁针不能正 确指示方向 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高 空大气层 在两极地区产 生 极光 现象 2 太阳系组成 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特点 太阳系八颗行星都运行在地球公转轨道面附近 具有共面性 所有行星的公转方 向都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 都是自西向东 具有同向性 除水星外 其他行星的偏心率都 比较小 具有近圆性 包括的行星 特点 卫星数 类地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质量小 平均密度大 中心有铁核 无或少 巨行星 木 土 体积和质量很大 平均密度小 主 要由氢 氦 氖等元素构成 多 矮行星定义 太阳系中绕太阳公转 呈球形 不能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的比行星小 的天体 地球有生命物质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从太阳中所获得的 能量 使地球表面保持 0 100 之间的温度 这是水能经常维持液体状态的温度范围 2 地球大小和质量适中 其所产生的引力足以把大气吸附在地球表层 形成大气圈 并且 地 球大气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 基本上形成了适合于生物呼吸所需要的现代大气 3 地球自 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是地球上昼夜更替与季节轮回的节奏适度 避免了漫长的寒冷和 炎热 便于生物生长 4 地球处在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四四 月球 月球 月球概况 1 月球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引力就很小 月面重力加速度仅及地球的 1 6 因此没有大气层 没有天气变化 没有大气调控 月面昼夜温差大 2 月面最显著的特征 是环形山与月坑密布 由于缺乏大气层的保护和缓冲 月面频频遭受流星体的撞击 加上月 球早期的火山活动 使月面起伏不平 月球绕地球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 恒星月 27 32 日 朔望月 29 53 日 月球自 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示意图 月相名称 出现的大致时间 农 历每月 夜晚所见形状 日 月 地三者的位置关 系 新月或朔 初一 不可见 日 月 地三者大致在一 条直线上 月球居中 上弦月 初七 初八 半圆 上半夜见于西半部 天空 月面朝西 日 月 地三者呈直角 月球在太阳以东 满月或望 十五 十六 通宵可见 一轮明月 日 月 地三者大致在一 直线上 地球居中 下弦月 二十二 二十三 半圆 下半夜见于东半部 天空 月面朝东 日 月 地三者呈直角 月球在太阳以西 日食和月食 位置 时间 种类 日食 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 月球遮 住了太阳 黄道 白道交点 新月 日全食 日偏食 日环食 月食 地球介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并遮住了太 阳 黄道 白道交点 满月 月全食 月偏食 3 月球与潮汐 潮汐概念 大洋海水在月球 太阳引潮力作用下引起周期性的海面的升降涨落现象 称 为潮汐现象 规律 地球表面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涨潮或落潮的时间间隔为 12 小时 25 分 每当农历 月初和月半 出现大潮 其他时间 特别是农历初七 初八和二十二 二十三出现小潮 太空探索历程 国外 1961 年 苏联的加加林乘坐 东方 1 号 完成了人类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1969 年 美国 阿波罗登月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 1971 年 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 礼炮 1 号 1981 年 美国生产的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中国 1960 年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探空火箭和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1970 年 我国成功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 1 号 1975 年 我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003 年 10 月 15 日 杨利伟乘坐 神州五号 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这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005 年 10 月 12 日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位航天员乘坐 神州六号 成功飞向太空 执行 多人多天飞行任务 太空探索的意义 空间资源 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环境资源 五五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速度 方向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注意 经纬线形状 极点 赤道和旋转方向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 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周期 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 360 所需的时间 1 恒星日为 23 时 56 分 4 秒 1 太阳日为 24 小时 公转 一个回归年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 1 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以恒 星为参照物 速度 地球自转 线速度 单位时间走过的线长 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 线速度最大 约为 1670km h 向高纬递减 两极为零 角速度 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地球各地角速度相等 15 小时 两极为零 西 东 南极 从南极上空看 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4 地球公转速度 公转角速度 绕日公转一周 360 需时一年 大致每日向东推进 1 公转线速度 平 均每秒约为 30 千米 1 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初位于远日点 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 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 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 在 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 地方时与区时 随地球自转 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 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 地方时 12 点 因此 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区时经度每隔 15 度差一小时 地方时 经度每隔 1 度差 4 分钟 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 120 E 的地方时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 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 都会发生偏 向 在北半球偏右 在南北半球偏左 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 无偏向 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产生惯性离心力 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 胀 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 目前 黄赤交角是 23 26 黄赤交角的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因而 太阳直射 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 叫做太阳高度角 简称太阳 高度 用 H 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 太阳直射点的 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在太阳直射点上 太阳高度为 90 在晨昏线 上 太阳高度是 0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 圈 晨昏线 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 分所有纬线圈外 其它时间 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赤道除外 地球自转一周 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 则白天长 夜弧长 则白昼短 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 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以 24 节气中的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为起点 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 3 4 5 月 夏 6 7 8 月 秋 9 10 11 月 冬 12 1 2 月 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 温带 寒带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 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受热适中 四季明显 寒带 极圈与极点之间 太阳高度角低 有极昼 极夜现象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岩石圈岩石圈 一 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一 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 六大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5 外部圈层 范围 大气圈 地面以上 没有明显的上界 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 100 千米的高度 范围内 其中 75 的大气质量集中在离地面 10 千米左右的对流层内 水圈 主要包括海洋水 江河水 湖泊水 沼泽水 冰川 地下水 生物水 土壤 水和大气水等水体 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主要在岩石圈的上部 大气圈的下 部和水圈的全部 其中水面以下 200 米至地面以上 100 米的范围为核心部分 二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二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依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况发生的显著变化 地震波 纵波 P 传播速度快 能通过固态 液态和气态 横波 S 传播速低慢 只能通过固态 内部圈层划分 两个不连续面 莫霍面 33KM 处 P 波 S 波速度加快 划分地壳与地幔 古登堡面 2900KM P 波速度减慢 S 波消失 划分地幔与地核 1 地壳 地面以下很薄一层固体外壳 1 平均厚度 17 千米 大陆厚度 33KM 高山 高原 60 70KM 如青藏高原 海洋 5 8KM 2 分层 分层 成分 比重 垂直分层 水平分布 组成岩类 硅铝层 含硅和铝较多 较小 上层 不连续 大洋中缺失 花岗岩 硅镁层 含镁铁多 较大 下层 连续 玄武岩 2 地幔 含铁镁的硅酸岩类 呈固态 地幔分成上地幔 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 是岩浆活动与地震 中源和深源 的 发源地 3 地核 分内核与外核 内核固态 外核液态铁 地球磁场 三 岩石圈三 岩石圈 地壳 地 幔 地 核 外 核 内 核 上 地 幔 下 地 幔 岩石圈 软流层 铁镁的 硅酸盐 类组成 岩石 组成 铁 镍 为 主 少 量 轻 元 素 组成 6 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厚度 70 150KM 地壳的物质组成 氧 硅 铝 铁 钙 钠 钾 镁 氢 岩石构成 三大岩类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分类 形成原因 岩石特点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 地壳上部 冷却凝固而成 晶粒较粗 花岗岩 华山 衡 山 普陀山 黄山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喷出地 表 冷却凝固而成 晶粒较细 有 气孔 玄武岩 长白山 富士山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 化成碎屑物质 再经流水 风 等搬运作用 经过压紧固结作 用而形成的岩石 有 明 显 层理 构 造 有化 石 石灰岩 页岩 砂 岩 砾岩 煤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 地壳运 动产生的高温 高压条件下 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性质发 生改变 有片理构造 石英砂岩变质成石 英岩 页岩变质成 片岩 板岩 石灰 岩变质成大理岩 三大岩类的转化 主要造岩矿物 石英 长石 云母 方解石 角闪石 辉石 橄榄石 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云母 石英 长石 玄武岩主要矿物组成 斜长石 辉石等 石灰岩 大理岩主要矿物组成 方解石 CaCO3 四 地壳运动四 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 活动 变质作用 形成高山和盆地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 太阳能 风化 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