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

初中数学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 学生顺利正确地完成解题,说明其在分析问题,提取、运用相应知识的环节上没有受到干扰或者说克服了干扰。在上述环节上不能排除干扰,就会出现解题错误。就初中学生解题错误而言,造成错误的干扰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小学数学的干扰,二是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一〕小学数学的干扰 在初中一开始,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解题结果常常是一个确定的数。受此影响,学生在解答下述问题时出现混乱与错误。原题是这样的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1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a20,n19时,m的值。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受结果是确定的数的影响,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暴露出其思考过程受到上述干扰的痕迹。

又如,小学数学中形成的一些结论都只是在没有学负数的情况下成立的。在小学,学生对数之和不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加数,即aba是坚信不疑的,但是,学了负数后,ab<a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习惯于在非负数范围内讨论问题,容易忽视字母取负数的情况,导致解题 错误。另外,〝〞、〝-〞号长期作为加、减号使用,学生对于3-54-6,习惯上看作3减5加4减6,而初中更需要把上式看成正3负5正4负6之和。对习惯看法的印象越牢固,新的看法就越难牢固树立。

再有,学生习惯于算术解法解应用题,这会对学生学习代数方法列方程解应用题产生干扰。例如,在求两车相遇时间时〔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360km,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km,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km,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相遇〕,列出的〝方程〞为x360/487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拘泥于算术解法的痕迹。而初中需要列出 48x72x360 这样的方程,这说明学生对数和未知数之间的相等关系的把握程度。

总之,初中开始阶段,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常可追溯到小学数学知识对其新学知识的影响。讲清新学知识的意义〔如用字母表示数〕、范围〔正数、0、负数〕、方法〔代数和、代数方法〕 与旧有知识〔具体数字、非负数、加减运算、算术方法〕的不同,有助于克服干扰,减少初始 阶段的错误。

〔二〕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随着初中知识的展开,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相互干扰。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例如,在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因而3-7中7前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学习代数和,又要强调把3-7看成正 3与负7之和,〝-〞又成了负号。学生不禁产生到底要把〝-〞看成减号还是负号的困惑。这个困惑不能很好地消除,学生就会产生运算错误。

又如,了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是不等式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在这里犯错误,其原因就有受等式两边可以乘以或除以任何一个数以及方程的解是一个数有关 .事实也证明,把不等式的有关内容与等式及方程的相应内容加以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学好不等式的内容。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那么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学生在解决单一问题与综合问题时的表现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学生在解答单一问题时,需要提取、运用的知识少,因而受到知识间的干扰小,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小;
而遇到综合问题,在知识的选取、运用上受到的干扰大,容易出错。

总之,这种知识的前后干扰,常常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困惑,在解题时选错或用错知识,导致错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