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摘 要】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教育当代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指出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求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这不仅体现了它的重要性,也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还影响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在要求
  转型期的大学生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是面对现实生活的一些矛盾,大学生也会常常感觉困惑。据笔者在2012年面向重庆市重点院校开展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责任意识”调查问卷中可以从侧面显示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状态。在自我责任方面,有68.82%的同学选择“全部由家庭支持”,另有11.35%的同学把“奖学金”和有5.27%的同学把“社会资助”作为大学生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勤工俭学”的同学仅占总人数的14.56%,这反映了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欠缺。社会责任方面,有38.64%的同学表示“非常强烈,时刻准备着为和谐社会做贡献”,有40.21%的同学有“比较强烈”的愿望,但任有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较弱。转型期的大学生心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的需要科学的价值观引导,作为高校,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其成为凝聚他们的主要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
  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净化。改革开放以来,校园里开始弥漫着重商主义的思潮。教师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课题上,缺少对学生的指导,而学生中也出现了把获得金钱的多少看作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校园中,勤劳勇敢、艰苦朴素、诚信为人等中华传统美德开始流失,师生关系变得逐渐疏远,同学之间的情谊也不再真挚。很多大学生开始在价值判断上难以找到准确的落脚点,出现了心理问题。学校必须正视这些校园中的不和谐现象,牢牢抓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精神状态和意志品格,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方法
  爱国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西方文化思潮开始成为大学生追逐的对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始备受冷落。致使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始逐渐丧失。面对这种社会现象,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才能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中国文化的安全。因此,要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好的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拥有时代感,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更加持久有效。
  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回顾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历史进程,审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在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理清思路、创新途径的基础。
  (一)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割裂
  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随之,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也逐渐被西方的教育方式所取代,西方近代教育强调知识教育,非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逐渐割裂,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非常普遍。大学教育普遍看重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欠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很多高校,评判得奖学金的主要标准是学生的成绩如何,过度看重学生发表的文章和科研成绩,而对学生的道德状况不作参照。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一元要求和多元需求间的冲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是一种一元的要求,但大学生有存在多元的价值趋向。一个人会有很多种需求,对自身也会有不同的定位,而且这种需求和定位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变动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和复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一个人也会有多种信仰的存在,比如有的人信仰基督教,有的人信仰佛教,这种信仰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相和谐的一面,但也有冲突的体现。这种多元化的现状和一元要求之间构成了矛盾,如何能够让二者和谐共生,化解此种冲突,是高校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理论认同和现实生活间的矛盾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就是党、国家民族的灾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从总体上是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认可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多的注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取向,这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是相矛盾的。有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认同态度的大学生,当他们走上社会后却发现自己很难与社会的现实对接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脱离了实践。因此,如何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同时更好地与现实生活接轨,值得我们思考。   (四)单一教学和多元需要间的摩擦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大学生们喜欢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希望自己能够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平等的和老师进行交流。但是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模式比较单一,这与学生多元化的需要产生了冲突。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沿用比较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育模式,缺少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高校思想政治课一般都采用大班的教学模式,这也阻碍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也可想而知,所以,必须尽快的更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结合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分析,创新思路和对策,从而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理论研究,提升教育理念
  1、研究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同时,还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进行研究,进一步挖掘它们的价值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借鉴。我们要注意分析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使它们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健康的发展。
  2、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道德追求和心理需求。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道德追求和心理需求进行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不同的,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对世界的认识、对理想的追求也都是不同的,只有对大学生自身进行研究,探索他们是否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趋同的一面,能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的推行,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创新教育途径,拓宽教育渠道
  1、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委员刘延东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着力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它编进教材,让他走进课堂,使它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以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德塑造学生的灵魂。
  2、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校的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比如建设科技园区,文化走廊等,让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更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采用多种教育模式。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于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例如:教学上可以利用情景教育的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老师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作成课间,配以生动的图画,和适当的历史纪录片。还可以在课外举办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征文比赛、访问革命圣地,让学生融入具体的情节之中,促使大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以及进行人际交流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空间。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陪育,实现教学载体的不断更新。例如:在课堂上放映文献纪录片,或者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在课下自己观看。高校还可以创建有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站,把最新的国家动态、党的精神、文件发布到网站上,方便学生浏览,这样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四)优化教育环境,增强教育效果
  1、对宏观环境的优化。对宏观环境的优化,即对社会环境的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要考虑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败问题都会对大学生的身心以及整个校园环境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必须要净化社会环境,铲除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对于社会上的多元文化,我们要在求同存异的情况下,积极地向他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2、对微观环境的优化。对微观环境的优化,即对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优化。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也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在家庭和学校共同管理下,才能使大学生身心能否健康的发展。和谐家庭的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树立好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化高校环境,带领学生到红色旅游胜地去参观学习,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张远新,何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C].周中之,石书臣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探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 杨雄等著,卢汉龙主编.社会转型与青年发展[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 黄桂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构和谐校园文化[C].李小宁主编.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版.
  [4] 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职工读本[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3月版.
  [5] 陈亚杰编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简介:彭早(1988- ),女,湖北宜昌人,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史恒(1986- ),男,山东泰安人,供职于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处,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丽娟(1989- ),女,山西人,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