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差一步到罗马 中国【为什么只差一步到罗马】

  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其实总是伴随着失败的教训和重蹈覆辙的巨恸。一个事实是,绝大多数失败者都是在最后时刻与成功失之交臂,功亏一篑,甚至遗憾终生。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比如荆轲之死、项羽之死、岳飞之死。
  荆轲为报太子丹恩遇,受命刺秦王,准备好了信物——樊将军之首级和燕国督亢之地图,准备好了武器——赵国铸剑名师徐夫人的“厉匕首”,登上刺秦的不测之路,可惜“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竟然成谶;项羽破釜沉舟,灭秦首功,鸿门宴之时陈兵四十万,而对手刘邦只有十万,可以说是屡战屡胜的常胜将军,但最终被困垓下,自刎乌江,所有功名灰飞烟灭;岳飞抗金,岳家军令金人闻风丧胆,一路向北,所向披靡,眼看就可以直捣黄龙,光复河山,迎回二帝,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缢杀风波亭,遗恨千古后。
  这些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都广泛存在,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些教师,一辈子下来,似乎只感觉到职业的失败感,或者是在接近成功时,错失成功。还有很多学生,小时候都有凌云之志,越大越没有自信,越不敢奢谈理想,最后沦为平庸之辈,泯然众人矣。
  现在,我们关注的是,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无外乎主客观两个大方面。
  从客观上看,失败者都有失败的理由。荆轲刺秦不遂,因为大秦太强大,因为时机不对——客未至,因为助手太弱——秦舞阳惊恐色变。项羽身死乌江,因为刘邦太狡猾,因为将士太想家,因为同盟太不可靠。岳飞冤死风波亭,因为朝廷皇帝太昏庸,奸臣秦桧太权重。这些理由都是可以置人于死地的。但这些理由绝不是唯一的理由。主观上的原因,也许更加耐人寻味。
  从主观上说,失败者都是有着自己的的致命之处,或隐或现。荆轲自身剑术不精,徒有勇气,所以即使是已经身近嬴政,也最终难以完成使命,徒唤奈何。项羽遗恨,则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的优柔寡断、轻信武断造成的——鸿门宴不杀刘邦,有一范增而不能听其言,虽然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终归还是意气用事、难成大事的一介武夫。
  岳飞岳武穆,诸般皆好,智勇双全,忠心可表,在大宋被金兵一路劫掠、逼退一隅的情况下,大呼“还我河山”,践行母训,精忠报国,不仅屡退强敌,而且兵锋直指金都,可谓意气如虹!岳飞难道不知道那十二道金牌必有问题?自身来讲,还是有令人扼腕之憾!细说起来,就是一味愚忠,既不知君心之叵测,亦不识佞臣之恶毒。高宗皇帝,偏安一隅,歌舞升平,哪怕是向金人称臣纳贡,那小日子过得还是滋滋润润,哪里会想迎回徽钦二帝这两个太上皇?佞臣秦桧,不仅是降金之臣,而且是金人奸细——所谓汉奸应该这就是始作俑者,他的最大使命,竟然就是卖国啊!岳飞在识人上,尤其是识奸人方面,确实是一个短板。
  回到教育的问题上,一个教师,已经从教多年,如果都没有一点令自己骄傲的成绩,总是“只差一步到罗马”,总是与同事差距甚远,那么,也应该深入反思。自己有没有荆轲之弊?荆轲剑术不精,志大才疏,终于招致有负使命、惨死秦宫。一个老师如果学艺不精,就只能敷衍了事,虽然不至于荆轲之结局,但必然是误人子弟、有辱使命。所以,不断进行自我进修,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为师之能、之德,应该是一种必须的职业修养之路,也是避免沦为庸师的唯一途径。庸医误人之身体健康,庸师则误人灵魂与智慧之成长。
  或者,自己有没有霸王之失?项羽是明显的有能力的军事英才,刘邦则是“谋略不如张良、领兵不如韩信、治国不如萧何”的“混混”,但二人最终结局大相径庭,原因耐人寻味。一个老师,除了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还必须有基本的人格魅力。为人师表,不只是会写作,会解题,会应试,更必须是在各个方面,包括人格修养、社会见识方面,能成为学生的表率,甚至是社会其他人等的楷模。项羽之死,虽然令后人叹息,甚至争议,但不争的事实是,不仅徒有匹夫之勇,而且好逞这匹夫之勇;不仅没有识人之慧,而且缺乏容人之量;不仅自负轻敌,而且太好面子(甚至在面临生死之时)。一个主帅,没有远见,没有谋略,不能识人,不会用人,焉能不败?不会爱别人,只懂爱自己(包括自己的面子),这样的统帅,焉能不败?作为一个老师,对自己的专业有深入的了解和爱吗?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有理性的分析和认知吗?对自己的学生,是只当成谋得一口饭的工作对象,还是当成一个个必须以心交心的朋友?对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了解吗?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我并不欣赏刘邦的所谓“驾驭之能”,反观历史,被驾驭者最终是“狡兔死、走狗烹”,韩信被烹,张良避世,萧何污己;我欣赏的是,令人口服心服的刘邦的子孙——刘备。得关张赵,得诸葛亮,得百姓心,而成就三国鼎立之势。那就是一种人格的魅力。虽然《三国演义》是捧刘派,但这里面的道理却深得人心。那就是爱。爱百姓,爱兄弟,爱下属,爱人才。同理,一个老师,如果工作的目的就是自己,比如职称,比如荣誉,那么再有能耐,也只能步项羽后尘;如果深刻地理解这个职业,进而上升为事业的认同,从而深切地爱这项事业,深切地爱自己的学生,那么,一切自觉的行动便自视为理所当然,人格魅力便油然而生,“只差一步到罗马”之憾自然消隐。这个时候,我们关注的,不是职称、荣誉等的功利达成度,而是所深爱的这项事业的现状和前景,而是所负责的学生的人生理想的正确树立和指向未来的轨迹的蓝图。
  还有一个比较纠结的就是,关于岳飞。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飞甚至可以称之为完人。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热爱国家,忠于君王,从封建社会的背景看,还有什么人比这样的人更值得仰慕?恢复中原、还我河山的宏愿,眼看就要实现,却最终功败垂成。错在岳飞吗?肯定不是。错在哪里?错在岳飞的上级,岳飞的上级就是宋高宗。身为大宋元首,却宠幸奸佞,却听任他们陷害忠良,甚至是合谋忠良,这简直就是罪大恶极!岳飞忠诚的,竟然是这样的一个皇帝,这才是令人叹惋的!从我们的教育事业来看,我们不乏献身教育事业的“岳飞”,但我们更呼唤培养良师、名师的乐土,更呼唤爱护、保护甚至呵护他们的政策
  如今,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但还没有赢得各个自然学科的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我们的科技进步,需要的肯定不是几个精英在接受优质高端的教育,我们需要的是全民族共同关注并且真正付诸行动的普惠教育。中国肯定是可以诞生精英的土壤。我们不怕“敌人太狡猾”,或者“对手太强大”。我们一起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一起致力于改变尚未完善的状况,我想,这个问题将逐渐不成为问题,则中国的教育事业的进步指日可待,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亦将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