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分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能治好吗

  [摘要] 目的 探讨MRI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表现。 方法 经临床和MRI检查确诊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30例,所有患者均行T1WI、T2WI及SWI序列扫描,25例行MRI增强扫描。 结果 颅脑海绵状血管瘤(CCH)发生于中脑10例,桥脑13例,延髓7例。临床发作方式分为突然发作和静止发作2种类型。MRI表现:T1WI为等或低信号,占75.5%,T2WI为等或高信号,占84.5%;T1WI、T2WI呈混杂高信号,占36.8%;T2WI瘤周有低信号环,占17%,SWI呈现完全低信号、“铁环征”、 “爆米花征”及“蝌蚪征”。25例行Gd-DTPA扫描,显示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结论 MRI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SWI、GRET2*序列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MRI
  [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c)-0115-03
  颅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hemangioma,CCH)属于隐匿性血管畸形,是青壮年自发性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75%位于幕上,25%位于幕下,脑干CCH较少见。随着MRI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SWI、GRET2*等序列的应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有所增加。本文搜集2006年6月~2012年2月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0例,探讨MRI对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和影像学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9~65岁,平均36岁,病程平均1.5年。CCH发生于中脑10例,桥脑13例,延髓7例。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病变的部位,表现为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颅内出血、头痛等,少数没有症状。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其中7例做过MRA检查,18例曾作过颅脑CT检查。
  1.2 检查方法
  应用美国GE Signa HD 1.5T EchoSpeed MRI扫描仪,采用8通道头表面线圈。所有病例均行T1WI、T2WI及SWI序列扫描,其中14例行T1WI增强扫描,8例行MRA成像,2例行MRV成像。扫描参数如下。T1WI:TR 400 ms,TE 15 ms,层厚6 mm,间隔1 mm;T2WI:TR 3000 ms,TE 102 ms,层厚6 mm;SWI:TR 50 ms,TE 40 ms,层厚2.0 mm,间隔0 mm,视野24 cm,矩阵320×320,NEX 0.75,带宽31.25,翻转角30°。对比剂采用Gd-DTPA肘正中静脉团注,剂量0.1 mmol/kg,速率2.5 ml/s。
  2 结果
  2.1 CCH的一般MRI征象
  CCH发生于中脑10例,桥脑13例,延髓7例。形态大多数为圆形或类圆形,直径为5~35 mm,具有典型的桑椹状及网格样结构,占12%。病变多无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T1WI多数为等或混杂高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以低信号为主,内有大小不等的高信号。
  2.2 CCH的 MRI影象学特征
  CCH在SWI的信号表现为完全低信号(图1a);病灶内部信号不均匀,由条带状及结节状长T1、短T2信号带分隔而形成爆米花样混杂信号团,即“爆米花征”(图1b);病变中央呈高信号,周围有1圈低信号围绕,即“铁环征”;SWI相位图呈爆米花样或桑葚样改变的混杂信号,周围围绕高信号环,即“光环征”;部分病灶SWI可见与之相连的小静脉影,状似蝌蚪样改变,即“蝌蚪征”。SWI对CCH的检出率及敏感率明显高于常规序列(图1c~e)。30例患者不同序列CCH病灶的检出数量及比例见表1。
  3 讨论
  3.1 病理机制
  CCH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分为单发型和多发型2型,多发型具有家族倾向性,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颅内少见的血管畸形,多位于桥脑,位于中脑更为罕见。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脑血管畸形,由海绵状或蜂窝状血管腔隙组成,一般无完整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2],它由1 mm至数厘米大小不同的缺乏肌层和弹力层的薄壁海绵状血管窦组成,缺乏正常的血管壁成分,仅有单层内皮细胞核较薄的外膜。窦间不含脑组织,只有少量结缔组织,推测正是由于缺乏这些正常血管的重要结构,造成了海绵状血管瘤血-脑屏障的不完善,导致血细胞慢性渗出。
  3.2 临床表现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呈现复发-缓解的病情变化模式,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脑神经损伤及共济失调是最常见的三大体征。症状主要取决于病变的部位,病变在中脑则颅内压明显增高,还会出现红核震颤、不自主发笑、发作性意识障碍等中脑所特有的表现;病变在延髓则顽固性呃逆、吞咽困难具有相对特异性。据文献报道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年出血率约为0.7%,首次出血后其出血率增高7倍余[3],尤其是位于脑干及重要功能区的出血可引起神经功能缺失,甚至危及生命。出血有时为无症状的反复出血,出血量较大时临床症状可急剧加重。Samii[4]报道对于脑干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是预防再出血的有效方法。
  3.3 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大小不等,可在很长时间内无变化,但也有报告随时间而增大,并认为其可能与病灶出血、血栓、钙化和囊肿形成有关[5]。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T1WI和T2WI均可见病变中央呈高信号,周围有一圈低信号围绕。有文献报道指出[6],海绵状血管瘤可合并钙化,并常出现在含胶质成分较厚的血管壁内或位于病灶中央,因而可出现混杂低信号。异常血管留空信号不明显,本组7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未见有流动相关效应的畸形血管,与有关报道[7-8]一致。对SWI图像的分析主要是通过观察重建后的SWI图像(采用最小密度投影)和校正的相位图,其呈现出完全低信号、“爆米花征”、“铁环征”、“光环征”、“蝌蚪征”等。GRET2*序列的优点是很容易检查能够造成局部磁场不均匀的病变,具有很强的磁敏感效应,一些顺磁性的物质在GRET2*序列表现为显著低信号,病变部位与周围组织对比度显著提高。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需与脑干其他肿瘤和动静脉畸形(AVM)相鉴别。脑干肿瘤引起的出血通常小于肿瘤本身,且很少反复出血。AVM常可见畸形血管团和供血、引流血管,AVM一般出血量较大。   综上所述,MRI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SWI、GRET2*序列在显示CCH方面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学者称GRET2*序列是诊断颅内CCH的金标准。因此,MRI是目前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术前确诊及制订手术方案的最佳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Polymeropoulos MH,Hurko O,Hsu F,et al.Linkage of the locus for cerebral cavernous hemangiomas to human chromosome 7q in four families of Mexican-American descent[J].Neurology,1997,48(3):752-757.
  [2] 李坤成,张念察.比较神经影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81-182.
  [3] Moran NF,Fish DR,Kitchen N,et al.Supratentorial cavernous haemangiomas and epilepsy: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case series[J].J Neurol Neurpsurg Psychiatry,1999, 66(5):561-568.
  [4] Pechstein U,Zentner J,Van Roost D,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of brain-stem cavernomas[J].Neurosurg Rev,1997,20(2):87-93.
  [5] Sage MR,Brophy BP,Sweeney C,et a1.Cavernous haemangiomas (angiomas)of the brain:clinically significant lesions[J].Australas Radiol,1993, 37(2):147-155.
  [6] Sartor K.MR imaging of the skull and brain[M].Heidelberg:Oversea Publishing House,1992:571-592.
  [7] 张伟国,李晓阳,陈金华,等.脑血管畸形的MRI及MRA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5(2):92-93.
  [8] 王新民.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I诊断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8):82-83.
  (收稿日期:2013-04-26 本文编辑:许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