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小组工作应用的不足及建议_进城务工子女上学政策

  摘要:以S机构小组工作“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这一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小组工作在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的运用中存在投入经费不足、小组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不足、小组活动节目设计不足等三个问题。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建议分别是:多方筹集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社工机构加强对小组工作者进行督导训练,同时小组工作者需不断总结经验;小组工作者要依据进城务工者子女的能力和兴趣科学设计活动节目。
  关键词:小组工作;进城务工者子女;不足;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01-03
  近几年来,进城务工者子女的现状越来越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因为大部分进城务工者子女由于家长们只顾挣钱而对其疏于监管和缺失教育,缺少认知、情感失落、自我封闭、自卑焦虑、心理失衡等不稳定的情绪随之产生。1]低收入的进城务工者子女作为有别于其他社会上的边缘和弱势群体,物质照顾、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和人文关怀缺一不可。而既有大多从“进城务工者子女可以从社会上得到什么”的观点考虑,不重视从“怎样或者用什么专业手段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的思想研讨问题,具有“助人自助”理念的社会工作人员应该承担这个任务。在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当中,小组工作介入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的服务应该具有较大的适用性。因为小组工作秉持平等、安全和助人自助的价值观,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把有一致情况和需求的人凝聚起来,经由小组交流和设计意图达到小组成员情绪、动机、意志和行为的改观、人际吸引力、适应信息社会与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能力,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远超过我们猜想的需求和矛盾都存在同质性。现在,小组工作方法在我国相当多领域的应用成效显著,例如:留守儿童、[2]空巢老人看护、[3]青年志愿者服务、[4]戒毒(康复)工作、[5]医疗卫生,[6]等等。那么,小组工作应用在进城务工者子女的服务中会存在什么问题?又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S机构小组工作“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活动为个案,试图探讨这些问题。
  一、S机构“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背景
  1.“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目的。S机构于2007年10月创建,由某市民政局认可注册登记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为目的的社工服务机构。S机构于2009年被某市社会工作协会授予“某市优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S机构目前在职人员总数113人,其中有机构管理任职人员14人、岗位社工56名、项目社工17名、社区服务中心协助人员26名。S机构“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进城务工者子女能享受一个快乐充实的暑假,是一次无偿的公益性项目活动,由某市辖区的某街道办事处主办、S机构承办的,该项目为期三周,活动时间在2011年7月18日至8月5日(不包括周六、周日)。此项活动服务对象是某市某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在读的二至五年级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专门性地开办美术、书法、手工、体育等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活动,旨在充实进城务工者子女的暑假生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社会工作者为其传授涉及安全、素质、学习等方面内容的知识,实现进城务工者子女德、智、体、美、劳等综合能力的提高。进城务工者子女经由这些活动,从游戏中与同龄人员交流,能够掌握更多与人沟通的途径,提升自我沟通能力,完善健全人格(道德、心理)的发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2.小组成员基本情况。S机构“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小组成员总数有80名,男孩45名,女孩35名,都是跟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且在城市中成长、接受义务教育的6至12岁孩童。他们的父母都是来自农村主要从事建筑、加工厂、服务等行业的人员。机构社会工作者根据岁数划分成2个班,然后把每个班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0名成员,每个小组都有1名社会工作者带队开展活动。这些小组成员常见的有以下特征: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这些小组成员与家里大人住一起,父母管教严厉,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而不是以引导为主;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和陪伴孩子,亲子关系不亲密。从学习上来说,极个别小组成员学习成绩较好,但相当一部分小组成员学习懒散,注意力没集中到课堂上,自觉性差,爱搞小动作,作业很马虎。从家庭经济情况来说,这些小组成员的家长文化程度低,从事的职业大都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一般,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水平不高。从所就读学校来说,这些小组成员在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学习,其师资队伍、仪器配置、教学管理一般与公立学校相差悬殊。从心理上来说,“望子成才”是家长们的共同愿望,这使得孩子们整日忧心忡忡,加重了心理负担;自尊自信过于缺少;男孩叛逆心理萌芽,女孩有轻微的顺从倾向。从人际沟通来说,这些小组成员多数有以下通病:阴郁孤僻、多疑多虑、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不爱发表自己的观点;交往局限于狭窄的圈子里,朋友不多,怕生。从生活上来说,这些小组成员自己动手能力较强,不喜欢依赖别人,但业余生活单调、乏味,漫无目的,内在精神动力匮乏。
  3.关于小组活动设计。小组工作者根据工作目标设计了形形色色的小组活动,涉及“你和我”、“班级树”、“不倒森林”、“团体涂鸦”、“团队建设”、“安全知识四格漫画”、“安全问题场景模拟”、“交通标志竞猜”、“危机事件场景比划猜”、“兴趣小组”、“成果展示”、“观看主题电影”、“网瘾讨论”、“网瘾辩论赛(高年级组)”、“网瘾辩论赛(低年级组)”、“时间的主人”、“神秘信封”、“价值拍卖”、“优点大轰炸”、“才艺展示”、“奇妙探宝旅”、“情景模拟(找错误)”、“拼贴《弟子规》”、“故事讲授”、“角色扮演”、“反思对与错”、“家庭厨艺大比拼”等27项内容。
  二、小组工作在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中的不足
  1.投入经费不足。笔者通过调查和走访,S机构的“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是一个无偿公益性组织,普遍经由基层政府主办,社会工作机构承办,资金投入有限是现服务阶段此项活动的最大问题。政府在S机构(2010年和2012年)持续举办的两届“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成绩都比较突出,在2010年(第一届)只投入3000元,在2011年(第二届)投入3500元。而这些经费通常不够支出整个小组活动的费用。在整个“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中,费用开支维持在5千元左右。在经费不够的情况下,社工机构只能减少购买活动需要的物资或不组织需要较多物资的活动。这样的后果是降低了小组活动的实际效果。另外,经费短期也限制了参与活动的人数,使得很多想参与此项活动的进城务工者子女被拒之门外。   2.小组工作者缺乏专业技能。对于S机构“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小组工作中,小组工作者存在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这些小组工作者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每所大学相关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实习生,此种志愿者虽专业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督导阅历、奉献精神等因素,造成其在进行活动时体现出专业技能不够的情况,对小组工作的专业性产生影响。
  3.小组活动节目设计不足。在S机构“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规划的活动节目本身就有缺陷。“不喜欢也不配合”或“喜欢不适合”等小组活动节目的状态在小组成员中呈现。如:开始第1天进行的“击鼓传球”活动,小组成员喜欢程度不高,只能安排替换另一游戏;第4天的既动手又动脑的“你来比划我来猜”趣味游戏,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想加入的呼声很高,可由于游戏规则和时间等原因,每小组只能选其中两个出来游戏,小组成员对此很失望;第7天的主题为“辩论赛”的活动,因为小组成员都是第一次参加,没有亲身辩论经验,也不太清楚辩论赛的注意事项,从而造成了辩论过程中的混乱。上述都得到证实小组活动设计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假如现场安排不得体时,小组目标的最终完成将会受到影响。
  三、关于小组工作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建议
  1.扩大资金投入作用。进城务工者子女小组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外部资源的帮衬为先决条件,如资金、政府、社工机构等多层次的帮助,不然,进城务工者子女小组工作的开展就不可能做到。在面对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政府要加大力度投入“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服务资金。第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稳固的资金投入,有效推动小组服务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持续发展。只有将政府的这种资金投入活动规范化了,而不是像现阶段基层政府放进此项目的资金是没规律的,缺少制度化进城务工者子女小组服务工作长期健康发展就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第二,政府要从观念上格外关心进城务工者子女工作的重要性。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工作既可以增强外来务工者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又可以让进城务工者子女健康快乐的融入城市,这样有益于崇尚公平、维护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政府在行动上投入更多资金唯有对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工作多花点心思。第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要筹集此项目资金。区(县)级、市级、省级和基层、中央政府机关部门都应该积极响应投入资金的举措,用以巩固“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资金,增强此项目的发展后劲。并且,动员一切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公众团体等)的参与,给予进城务工者子女无限关怀,为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小组服务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全社会都要加入到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小组服务工作的行列,为进城务工者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复兴做贡献。
  2.加强小组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训练。20世纪40年代,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特定的职业素质是从业人员一定要具备的,包括专业伦理决策水平和能力、社会工作价值观、人道主义精神、专业知识和经验等等。助人自助是每个社会工作者最应恪守的价值理念,十分重要的一点:其助人的过程是对于服务对象一种心灵支持的过程,所以,小组工作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缺一不可。一方面,志愿社工专业技能训练的培养是社会工作机构要重视的问题。其中建立督导制度是培养的重中之重,通常由学识渊博和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经过对志愿者定期组织开展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指导监督,推动工作创新。督导作为社会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志愿社工专业技能认识的增进和服务质量的推进都是要以全面加强督导阅历为前提。而且,社工服务机构也可倡导社会工作领域内的资深人员来参加,真正提高整个项目的专业情况。另一方面,小组工作者在活动中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感悟,找出不足,不断充实自己,争取以后活动中做得更好。详细解释,小组工作者在此后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小组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1)秉持保密服务原则。小组工作有个主要原则即“小组中说的事留在小组中”。小组工作从头到尾都着重强调保密原则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组内谈论的个人隐私不能宣扬到除小组以外的地方和向无关人员泄露组员的相关信息,尊重保密权。并且,小组工作者也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经常暗示组员,告知他们保密原则须严格坚守,注意不要泄露其他组员的秘密到小组领域之外。(2)缓解组员的紧张情绪。进城务工者子女的信任关系到小组工作有效顺利开展。在S机构“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行动中,在活动初期阶段抵触紧张情绪和戒备心理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一一呈现,把小组工作者视为教导老师,活动中不能表现的较轻松。只要组员和小组工作者之间没建立成朋友关系,不平等和不融洽的关系随之产生。在不平等的关系面前,小组工作者和组员之间就打破了信任关系,故组员和小组工作者在沟通比较困难,甚至对小组工作目标计划起到妨碍作用。因此,小组工作人员要想尽一切办法,例如:幽默风趣的交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面带微笑增加亲和力等方式,制造融洽、和谐的氛围,彻底化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小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与组员支持的基础上的。(3)平等对待每一位组员和灵活对待特殊组员。在小组工作活动中,服务目标对象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社会工作者应平等、接纳来对待每一个服务对象,如果对其中一个额外照顾,对其他服务对象造成伤害的风险系数会加大,更有甚者付出小组工作目标无法进行的代价。并且,小组工作人员还要灵活对待小组中的特殊组员。这样做,有助于培养特殊组员的自信心,有助于小组目标的顺利完成。(4)坚持积极主动性。结合该项目中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小组工作者在整个发展模式中,要适时指点启发小组活动。如:在所安排的游戏上,有组员不清楚其玩法,小组工作者要积极负责讲解,并示范具体的玩法,来拉近彼此间的感情。小组工作者能懂得找出小组成员做得好的方面,要毫不吝啬对组员予以赞美,好的评价会给组员带来向上的动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燃起自信。
  3.科学设计小组活动节目。小组社会工作的活动规划设计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一种把活动当做载体,来实现小组的最终目标,而不只是营造气氛,激发小组成员的爱好,因此工作者理当慎重对待活动的设计,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一位社会工作者因自己的专业背景顺应小组的目标而产生的专业行为。[7]可以看出,制定详细的计划对小组活动节目很有必要,是小组工作目标成败的重要环节。小组成员加入行动中,受益匪浅,自身也是一个提高业务素质、完善自我、丰富知识和见识的过程。所以,小组活动节目要科学规律设计是很有必要的。第一,小组活动节目策划紧紧围绕小组工作目标来进行。小组工作目标是小组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回归点,适合的小组活动节目最终才能实现小组工作目标。第二,小组活动节目策划要结合进城务工者子女的能力、性格和兴趣。因为进城务工者子女的能力、性格和兴趣是保证进城务工者子女小组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如果所开展小组活动进城务工者子女不喜欢,就根本没办法进行下去或参加不积极,这就违背了实现小组工作目标的初衷。第三,小组活动的节目设计要以充实满足进城务工者子女的需要和解决其现有的问题而开展。小组活动节目设计也必须围绕这个主题。要是小组活动节目没能力切实满足进城务工者子女的需要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就是再圆满的小组活动在研究者眼里也是以缺憾收场。小组工作者的经验创新和他人成功的案例学习是科学设计小组活动节目应该做到的。小组活动节目作为全面活动方案的中心环节,其科学合理的小组活动节目策划,对小组活动顺利完成和推动小组工作目标的实现都有益处。
  参考文献:
  [1]田山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8,(11):19-20.
  [2]贺燕.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青年探索,2011,(2):76-80.
  [3]丁振明,何少颖.探索小组工作方法在老年公寓开展社工服务的具体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57.
  [4]洪志鹏,姚进忠.小组工作方法在青年志愿服务中的应用与探讨——基于优势视角的分析[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1):1-6.
  [5]曹霞.“小组工作方法”在本土禁毒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7,(5):395-398.
  [6]张和清.援助治疗型社会小组工作技巧探析[J].思想战线,2000,(1):67-70.
  [7]赵芳.团体社会工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16.
  作者简介:毛艳青(1982—),女,广西阳朔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