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诗林探源:诗林

  〔关键词〕 人性;浪漫;神话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5—0064—01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小说单元,读鲁迅和沈从文的作品,发现他们对人的价值格外关注。只不过鲁迅走的是揭示国民内心的奴性来批判人性被扭曲之路;而沈从文走的是“以一种现实的自由自在的人性美的方式呈现”之路。当封建社会已成为记忆,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对人的“存在”有了更多的追问。面对瞬息变化的世界,我们无法解释人那矛盾多变的性格,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时常追问人生的意义而不得果。这种窒息的感觉使我萌发了一个寻找人性的念头。于是翻开中国文学史,静坐下来,和屈原、陶渊明、李白静静地做一次对话,来一番浪漫巡礼。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只有人身心的彻底解放,才能体会到自我的存在,才会找到人生的方向。
  一、浪漫之源——具有丰富人性的神话
  我们的老祖先是怎样看待眼中这个世界?我们从盘古化身万物这则神话中寻找答案。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对于先民来说,卵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世界的缔造者——盘古也是破壳而生。成长的盘古分开了天和地,也创造了万事万物。他一哭就有了江河咆哮,他的呼吸使寒风开始呼啸,他的吼声变成了震雷,他的目光形成闪电……可见,在原始先民眼中,生存世界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世界,自然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活泼的灵魂、意志和情感,它们能够和人进行神秘的交流,交流中引起的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构成了神话本身。先民用自己的心去看待世界万物,驰骋自己的想象,这种思维习惯决定了神话最大的特点是富有人性。
  二、浪漫之形——屈原
  屈原是典型的理性思想的熏陶者。在其代表作《离骚》中,儒家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他多次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强调自己及时修身、锻炼才干,是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他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可是现实中,他的理想处处受阻。于是他在土著文化中寻找到理想的寄托:高洁的主人公不仅身着荷叶和荷花所做的衣服,还头戴高高的帽子,佩带长长的剑,显示其难与世人同流合污;他生活在美人香草,百亩兰芝的自然环境中。更出奇的是那壮观的天际之游:月御望舒开路先行,风神飞廉奔走跟随,鸾凰为他在前面警戒,雷师告诉他应做哪些准备……奇特的想象,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奇异的浪漫世界中,屈原找到了自我。
  三、 浪漫之始——陶渊明
  陶渊明出生庶族,家世和少年抱负使他产生了和政治的关系。短短的做官生涯使他看到人们因过度的欲望而引起的无穷纷争。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悠邈难求,只有纯朴的乡村生活才能积淀他对人性的追求。他索性选择了归耕田园,“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内在的不累己的人格在田园中找到了归宿。从此自然景色就成了他诗歌的一部分,山水草木在陶诗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平淡无华、生机盎然。桃花源是其描绘的美好的世外世界:桃林芳草红绿相衬,美池桑竹翠碧悦人;普通的避难人相勉耕作,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和平、宁静、幸福的生活 ;无竞逐,无欺难,甚至无君无臣。桃花源是陶渊明人性复归的地方,也是后世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四、 浪漫之巅——李白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自小便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不像一般儒生走科举取仕之路,也没有投笔从戎,而是寄希望于 “平交王侯”,建立盖世功业而功成身退。他仰慕传说中作过小贩、屠夫,80岁在渭水边上遇文王,90岁被封为齐侯,从而建立不朽功业的吕望;仰慕筑过墙,后来建立伟大功勋的傅说;仰慕隐于高阳酒肆,后来不废一兵一卒就为刘邦取得72座城池的郦食其 ;仰慕义不帝秦的鲁中连……在其著名的《将进酒》中,他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情澎湃,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充分展示了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性风采。人性的自由在他的笔下得到了真正的释放。我想这应该是人性由魏晋时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
  一番浪漫巡礼,我们看到了文人们为了实现心的自由,为了找到真正的自我,在痛苦中挣扎,在追问中求索,在梦想中前进,在苦难中超越!踩着前人的脚步,你我是否为追寻“诗意”的人生选择了方向!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