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策略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口头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9-0376-01   摘要:评价,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要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将起到应有的导航和护航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评价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培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做出适时适当的评价,引导、帮助学生,并调整、控制其后续学习行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1.利用显性课堂,体现评价过程性
  1.1创设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对学生的赞赏不仅限于一句简单的“你真棒”“你真聪明”。教师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1.2课堂评价应以学生评价为主体
  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学生不仅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同学的学习,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甚至可以评价教材,发表对教材的不同看法,从而让学生打破评价的束缚,塑造创新性人格,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对同一内容的学习,不但要尽可能地让多位同学评价,还要允许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
  1.3教师要发挥导评作用
  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如在读书中评价,可按学习课本的环节进行:初读课文,重在评价正确度和流利度;感悟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情感度,促进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学完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诵记度,促进学生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的积累。这就能让学生明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又如在同学的思考中,要善于发现同学答案中的独特想法,在同学发言中,要评价同学的表达是否清楚。
  2.开放与引领策略
  人的空间有多大,其发展的可能性就有多大。课堂评价不能封闭,更不能禁锢,要呈开放态势,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在开放的空间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丰富的个性化想法。对此,教师该如何评价?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认为:“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出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期,思维启动过程中的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深入的抑制因素。”所以,无论学生的想法合理与否,老师首先应认真倾听,不要过早地作出倾向性的评价,而是应采取开放创生的评价策略,给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探究的深入提供更为充足的空间。例如,《坐井观天》教学中,有位学生朗读小鸟与青蛙的对话,小鸟说的话读得很流畅,可读青蛙说的话时却像犯了口吃似地结结巴巴断断续续,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该生低下头涨红了脸。此时,老师当即判断可能事出有因,便微笑着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说:“大家别笑,他这样读,我想一定有他的道理,咱们请这位同学说说他是怎么想的,好吗?”果然,这孩子抬起头来,语出惊人:“青蛙长期呆在井里,与外界也不接触,我想它一定连话也不太会说了。”看!这是多么独特的想法,多么富有新意。“讲得太好了,咱们一起为这位小朋友与众不同的想法鼓掌!”老师边说边带头鼓起掌来,引领学生向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努力发展。
  3.积极改进评价方法
  3.1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变
  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以一纸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极为不科学的。因此,应对学生进行更长周期的科学评价,把评价的重点由期末、期中的考试转变为日常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活动等进行评价,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改正。可对传统的评价“权重”进行重新分配,进行“绿色”瘦身,由过于注重“考试”的评价变为注重均衡性的“绿色评价”。在实践中,可以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进行记录,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外阅读、日常作文等相关方面内容装入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及时与广大学生进行分享,在学生间进行“成长小明星”评比。建立与家长的联系机制,使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记录,以便更好的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最终使成长记录袋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成为学生进步的标尺和动力。
  3.2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主观性较强,不能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的评判。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自评与他评引入语文教学评价,使两者相结合,通过教学评价可以为学生树立起体育锻炼的信心,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的形成。广泛开展学生的小组评、同桌评等评价方式,使学生在沟通、交流、互动中增强对自我的认知,从学生的内心深处调动起主观能动性,在与同学的竞争与比较中感受自己的进步。例如:可对传统的语文考试进行改革,实施小组合作式“开卷”考试,由小组成员合作进行“答案”的研究。把语文课程评价作为展示学生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的平台,使语文课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潜移默化形成“元认知”的学习“阵地”。在评价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展示学生的能力,照顾和培养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语文课程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更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的手段,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完善评价内容、灵活掌握评价标准、积极改进评价方法,才能使小学语文课程评价过程得到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徐娟.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10).
  [2]陈肖林.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23).
  [3]丁美玲.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