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和影响|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摘 要】 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需要,产生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随着公允价值应用范围的扩大,国内外学者有关公允价值的探讨越来越深入。文章从国内外关于公允价值定义的研究出发,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和影响,并通过具体案例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危机以来公允价值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以体现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对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 公允价值; 计量模式; 会计核算
  随着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越来越频繁的使用,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允价值内涵、应用和影响的讨论日益深入。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亏损的增加使不少人对公允价值产生质疑,甚至呼吁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笔者认为虽然公允价值仍然需要完善,但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公允价值对提供真实的、及时的、可比的会计信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这既符合国际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公允价值的应用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应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激烈讨论。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现状及影响的分析,旨在为加强公允价值应用的监督和管理作有益的探索。
  一、文献回顾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于公允价值内涵、应用以及影响方面的争论十分激烈,没有达成一致。
  2000年SFAC NO.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非强制、非清算销售情况下的当前交易中、不关联的、自愿的各方之间在购买(一项资产)或产生(清算)一项负债时自愿支付的金额。”在2004年《公允价值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定义为“当前交易中在熟悉情况、不关联、自愿的各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算)的金额。”2005年10月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草案中被修订为“在现实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时,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市场参与者愿意支付的价格。”经过上述修订,2006年6月FASB发布的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最终确立了公允价值的定义以及公允价值框架结构,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时,市场中的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收到时或转让一项债务时支付的价格。”
  我国自2007年新准则实施起,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具体准则,比如公允价值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和计量上的应用,使得资产负债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公允全面。彭美华(2009)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损益的账务处理体现了会计工作对该项投资收益动态计量的过程,清晰地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提高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
  卢真(2009)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运用还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取得难度大,允价值计量实施成本高,价值计量可靠性不足等,但随着经济形势和环境的逐渐完善及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会在我国的会计领域得到普遍推广。
  李立群(2009)提出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法具有诸多优点,然而由于公允价值法要按照市价计量资产价值,其在财务报表上反映的资产价值也就跟着大起大落。公允价值法是把双刃剑,虽然解决了历史成本法“滞后反应”的缺点,却也带来了“过度反应”的缺陷。
  赵选民、王家品(2009)强调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足以说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不过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应该利用市场导向来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和效率以及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判断水平。
  范新安(2009)主张如果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则原来购入的投资性房地产必将大幅度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账面上将充分体现出房地产的溢价,所以以公允价值体现的公司账面净资产,其参考价值将大为提高。从我国现状来看,证券交易市场等都不成熟,价格难以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
  部雅玲(2009)提出公允价值能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我国应该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培养企业诚信经营的意识,公允价值能否客观,主要受市场环境影响。
  孙富山(2009)认为在财务和会计趋同的环境下,基本假设的趋同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加强市场监督,使公允价值可靠性有所保障。
  潘念萍(2009)主张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以公允价值为目标导向,刘荣(2009)提出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并存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发展,符合市场经济对会计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形势和环境的逐渐完善及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会在我国的会计领域得到普遍推广。
  通过以上对公允价值定义、应用以及影响方面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有序的交易中,交易双方熟悉情况且自愿进行的交易,主体是市场参与者关注市场价值,根据市场提供的当前价值,不断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对于需要灵活决定投资政策的金融资产以及大量根本不需要初始投资而没有历史价值的衍生产品的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然而我国目前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
  二、公允价值定义的发展
  会计信息是企业与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信息源。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能改变或影响到各种经济决策的制定,进而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使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因此,决策有用性是财务会计的根本目标,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当局、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对他们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是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一)国外
  从20世纪后期开始提出公允价值的理论框架,到2006年发布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明确公允价值的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如何界定公允价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本文以美国为例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演变进行探讨。   1.初步提出
  早在1953年,公允价值就已经在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第43号《会计研究公告》中出现,当时并没有具体的解释说明。直到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四辑中将公允价值理解为:“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这可能是对公允价值的最早定义。1984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5)。SFAC 5提出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现值和可变现净值五种当时流行的计量属性,它所界定的除历史成本外的四种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计量概念基本上一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实务中的推广提供了理论框架。
  2.讨论修改
  在1990年12月到1999年12月的十年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32项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有23项涉及公允价值的应用。2000年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推出了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7)。其对公允价值所作的定义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自愿双方所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或负债)或售出(或清偿)一项资产的金额。”SFAC 7第一次将公允价值概念在概念框架中进行明确界定,并对公允价值的核心问题——现值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从2002年起的两年半时间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再次对公允价值进行讨论研究,并于2004年6月发布了一个“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征求意见稿(FVM),其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如下:“公允价值是在当前交易中,在熟悉情况、不关联、自愿的各方之间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价格。”2005年10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工作稿,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终稿”,并进一步修改了公允价值的定义,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公允价值是在当前交易中,在特定资产或负债的参照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从资产中获得的价格或清偿债务所支付的价格。”
  3.新定义
  2006年9月15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最终发布了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 NO.157),该公告定义了公允价值,并确定了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其定义如下:“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销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SFAS NO.157的发布,为公允价值在公认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各项会计文告中的应用增加了可比性和一致性。
  受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代表金融机构利益的美国银行家协会,2008年9月中旬先后致函相关管理层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2008年9月30日美国证监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意见《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即对于不具备市值计价条件的企业来说,可以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设参数来估算。指出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管理层可以采用自己的金融模型和判断进行计量。这一文件是多方妥协的结果,在没有放弃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同时,也满足了银行家和一些政治家的要求。
  (二)国内
  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起步较晚,主要通过借鉴国际上关于公允价值定义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我国当前市场条件制定的。我国财政部于1998年5月在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及以后发布的有关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2006年我国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其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定义中隐含着一项假定,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条件进行交易。
  通过以上对公允价值演变过程的研究,不难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使用公允价值进行核算,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国内外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强调了交易的自愿性,即以公平交易为前提条件,且并非只有进行现实的交易才存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虽然是市场的交换价格,但并不是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要进行买卖,且不是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那么这时候的公允价值就要用一定的方法来估计。但目前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定义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此对于公允价值相关理论的研究将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方向,但是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使用范围有限,相关定义还很不完善,有待更深入地探讨研究。
  三、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影响
  (一)国外——以美国为例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主要是在资产类项目上。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共发布了32项财务会计准则,其中涉及公允价值的有23项,占71.8%,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力度进一步加大,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宽。比如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121《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中就要求以公允价值作为衡量长期资产是否发生价值减损的标准。长期资产一旦被确定为发生减值,必须改按公允价值重新计价,由此形成的减值记入损益表。该准则将公允价值应用于一向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长期资产,表明公允价值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
  2000年2月FASB推出了第七号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该公告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特别是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计量公允价值。采用公允价值后,利润的信息含量更加丰富,投资者的决策有用信息更多,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公司利润及公司价值。但由于相关规定不够完善,当时的公允价值使用较为混乱,甚至变成一些人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工具。   例如在SFAS 119中,要求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远期合同、货币套换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包括:(1)衍生金融工具的金额、性质及交易条件;(2)持有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包括交易目的和非交易目的(如套期保值等);(3)对于以交易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必须披露其在报告期内的平均公允价值以及交易损益,对于以非交易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要求说明持有或发行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及其会计处理方法;(4)对于为了实现特定交易的套期保值而持有或发行的衍生金融工具,必须披露这些特定交易的基本情况、用于对其进行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予以递延的套期保值损益以及通过损益表确认这些递延损益的交易或事项。除了提出上述披露要求外,SFAS 119还鼓励提供有关衍生金融工具及相关资产、负债的市场风险的量化信息。SFAS 119要求披露表外信息的方式是以附注披露公允价值信息,因此,不影响报表上金融工具的计价和分类,也不影响报告净收益。
  直到2006年9月19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SFAS 157),将公允价值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使得公允价值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比率进一步加大,使用更加规范,更具有相关性。公允价值为投资者提供与当前价值相关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反映了资产的真实价值。
  总的来说,在实务中,人们通常把利润视作预测公司未来收益的基本标准,公允价值客观地反映出企业的市场价值,使会计利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增强了,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利用财务报表分析公司的价值。
  (二)国内
  自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量等方面,以下分别作简要的说明。
  1.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期末按公允价值(一般为市场价格)进行价值评估。当市场价高于成本价时,超过部分计为公司当期收益;同理,如果市场价低于成本价,则应将低于金额计入公司当期损失。这样直接影响企业当期收入,反映出资产当期的市场价值。
  2.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评估将对投资者理解上市公司价值产生很大影响,公允价值的变化将加大净利润的波动幅度,容易误导投资者并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市场形象。由于国内投资性房地产市场刚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预计投资性房地产升值潜力大,采用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判断,总体上每年重估增值额会增加,计入上市公司财报的当年净利润会得到持续额外提升。目前,我国评估市场刚刚起步,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是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是否合理的关键。这意味着若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上市公司利润波动将增大,给投资者在判断公司价值上带来影响。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终止确认即被处置时,将释放出利润。因为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将转出,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将大部分对外投资放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进行核算,这些投资市价的波动直接影响资本公积,而浮亏并没有在利润表中得到反映。通常情况下,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或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可以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这些隐藏的浮亏只有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才能从资本公积中转出,在利润表中反映为资产减值损失。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问题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如果资产交换的双方是在公平、自愿的环境下交易,公允价值可以可靠取得,那么此时,公允价值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会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采用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使得一些不必要的非货币性交易大大减少。企业之间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主要是为了某特定的商业目的,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总体上看,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较为谨慎,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关于如何才能获得可靠的公允价值,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真实性,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好地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综合国内外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公允价值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是未来会计发展的一个趋势。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不少人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认为是公允价值使得企业资产大幅缩水减记,加深了此次危机的严重程度。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此观点太片面,公允价值在提供及时、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下面以具体案例分析经济危机时期公允价值对企业的影响。
  四、以AIG集团为例分析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影响
  (一)背景资料
  美国国际集团(AIG)是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性保险服务机构,业务遍及全球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其成员公司通过世界保险业最为庞大的财产保险及人寿保险服务网络,竭诚为各商业、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服务。美国国际集团在全球各地的退休金管理服务、金融服务及资产管理业务位居世界前列,其金融服务业务包括飞机租赁、金融产品及促进其市场交易。   (二)金融危机时期的AIG
  “金融海啸”在全球蔓延以来,美国国际集团(AIG)的状况岌岌可危,三大评级机构接连调低其评级,AIG如果未能筹集足够资本,将难逃倒闭厄运。美国银行总裁刘易斯表示:“(美国)所有大型银行都与AIG有重大交易,AIG一旦倒闭,问题会较我们现时遇到的都要大。”巴黎银行策略员奇乔内称:“AIG与金融系统以至实质经济联系太过紧密,如果AIG倒下,会造成骨牌效应。”在新加坡,虽然金融当局宣布AIG的附属公司友邦保险(AIA)与母公司独立运作,资本充足,但就像挤提的银行一样,AIA新加坡分公司位于莱佛士坊的办公室,一早就出现长长人龙,这些新加坡人担心AIA母公司AIG倒闭,连累AIA,纷纷要求办理退保。尽管2007年第四季度(AIG)创造了自1919年成立以来最大的季度亏损纪录,当时市场仍普遍认为损失在可控范围内。然而,2008年2月11日,AIG向美国证监会(SEC)提交的文件中作出预亏修正,更改对信用违约掉期产品的估值方法,将次按担保损失由此前公布的11亿美元,修正至48.8亿美元。该消息一经披露,AIG市值立刻下降150亿美元。这是AIG问题开始恶化的转折点。此后,由于不断增加减值损失准备,AIG的账面损失不断扩大。6月29日,AIG在向监管机构上交的常规文件中指出CDS投资组合将因信贷市场继续下滑,可能面临合约价值的巨大损失。其名义价值为1 926亿美元的CDS投资组合,截至3月31日的公允价值仅3.93亿美元。截至2009年第一季末,CDS的交易仓位已从2.7万亿美元削减至1.5万亿美元。剩余的多数仓位风险已被对冲,但仍有数十亿美元仓位暴露在风险中。
  目前美国对金融机构新监管法律中,要求将信用违约掉期(CDS)纳入场内衍生品交易,保证金日结算的方式将减少这类衍生品的风险。
  经过修改后,2008年全年AIG亏损993亿美元,即每股亏损37.84美元。集团报告称亏损的最主要原因是信用市场的恶化,特别是商业按揭贷款支持证券的贬值,而其保费收入同比仅下降1.9%。四季报显示AIG由于按揭贷款支持证券及信用违约掉期损失减计亏损259亿美元。AIG的年报显示,在2008年CDS造成280亿美元的损失。但是,如果利率市场继续朝不利方向发展,仅现有的这些信用违约掉期(CDS)产品,就可能造成AIG近2 000亿美元的损失。
  (三)原因分析
  是什么使得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遭受如此巨大的打击呢?公允价值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对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实际上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推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登上舞台的动因。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够为其持有者带来定期收入的金融资本。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虚拟资本自身并不具有实际价值,无法发挥资本职能,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也不能带来利润,只能够凭借其所有权参与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分配过程。然而,一旦虚拟资本游离于实物经济而大规模地自我复制,出现过度膨胀时,就会形成“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泡沫经济形成时期埋下的种种金融隐患,在泡沫经济破灭的时候,开始逐渐显露出来:相关的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严重者甚至倒闭破产。
  美国一些议员及银行家指责公允价值的会计标准加速了金融危机的进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研究主管韦恩阿普顿(Wayne.S.Upton,他曾在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工作了17年)认为会计准则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它只是跟随市场,并非领导市场。真正让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的,是增收保证金的机制。随着相关市场的价格走低,交易对手提出“我认为你的担保品不值那么多钱了,你需要增加担保。”于是,AIG不得不筹措新的保证金。所以,无论是否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市场价格的大幅下降都会让AIG的交易对手感到不安而提出增收保证金的要求。
  表1和表2是AIG部分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
  结合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在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国际集团资产大量减值,即需要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大幅下降,使企业利润大幅减少,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美国国际集团以及类似企业带来的冲击巨大。由于金融危机爆发,自2007年起美国国际集团减值损失高达1 500多亿美元,由2006年的3.56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245亿美元,减值损失增加了11.681亿美元,约增加328%,而从利润表中明显看到2007年净利润减少了105.489亿美元,其中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造成的企业亏损约11%。可见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影响之巨大。2008年计提减值15.445亿美元,2009年计提14.651亿美元,基本与2007年持平,呈现出大量减值的特点。
  于是有人提出正是公允价值使得金融危机时期大量次贷支持证券等相关金融资产市值大幅缩水,持有这些资产的金融机构不得不进行大量资产减记。这直接导致金融机构的亏损扩大、资本金不足及其信用等级下降,进而造成交易价格下降、计提减值、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因此,金融界人士认为,使用公允价值计价对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有人呼吁叫停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根据当前市场价格确定其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表面上在经济危机时期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与负债,必须根据公允价值对资产计提大量减值损失,以致利润受到很大影响,但公允价值所体现的是真实的、可比的会计信息。在表1中根据公允价值计提的减值损失十分直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现实经营状况,有效地提醒投资者和管理者关于该企业的现实状况。因此是非常客观和公正的计量模式,它为投资者提供了真实的市场价值,并能及时反映企业当前实际价值,不能因为遭受金融危机使企业受到重创而将责任归咎于企业的计量方式上。   (四)影响分析
  从公允价值的提出、发展和应用现状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历史成本更为真实地反映会计要素,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关可靠的财务信息。如企业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价值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不能如实反映资产,将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评价产生一定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收益一部分是由被投资单位分配;另一部分是价格差,公允价值能更好地体现资本利得和损失。如今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很多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取得成本往往很小或为零,公允价值是其可采用的唯一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不断亏损的财务报表被认为是由于公允价值的要求使得美国国际集团的资产大量减记,加剧了集团的亏损程度。在此次次贷危机中,金融资产受次贷影响大幅缩水贬值,美国国际集团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涉及大量金融资产业务,假设其使用历史成本对金融资产等进行计量,表面上公司的财务报表较为“美观”,资产仍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实际上使利润虚增,无形中将美国国际集团推入了巨大的亏损深渊,违背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得管理者和投资者高估资产低估负债,与会计信息的谨慎性严重不符。更糟的是,管理者没有掌握到及时、真实的市场信息和公司情况,错失了采用及时、有效经济措施的机会。同时,广大投资者仍陶醉于“美观”的外部信息,对此巨大的危机没有足够重视,后果之严重难以想象。此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程度大幅降低。
  所以,在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符合经济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反映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具有很大作用。它能更好地反映经济环境,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企业能够在最需要财务信息时获取信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是必需的。不过对于公允价值取得等方面可能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
  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使人们放弃公允价值,不少人仍坚持公允价值的种种优势,坚信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将会被广泛使用。2008年9月30日,美国证监会(SEC)在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第157号准则,并未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只是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
  随着我国虚拟经济发展逐步成熟和深化,运用公允价值有其必要性和优越性。我国学者指出对会计来说,市场是主动的,市场过程也是主动的,甚至市场的结果也是主动的,但会计对市场过程的及时性,危机很可能更快加剧,资本市场的复苏也许更加延迟或无望。所以,面对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主要反省金融自由化、资产泡沫、信用监管不利、商业操守缺失等根本性问题,继而再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的完善,使其更好地体现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而不是全盘否定公允价值。虚拟资本的价格不是对价值的一种反映,不是由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的,而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商品的价格是按照价值规律围绕商品的价值随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的,那么计量它的方式也应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它的真实价格,公允价值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市场规律下价格不断波动的股票、债券的计量、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商誉的确认和摊销、企业并购重组、关联方交易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会计事项中都需要使用公允价值来为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更真实、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
  总之,不论是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还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还谈不上完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对公允价值使用的讨论更加激烈,一些人认为,公允价值导致大幅资产减记,加重了危机。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能更好地反映市场环境,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与其他计量模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因金融危机给企业经济利益带来的影响而去质疑企业的计量模式是没有道理的,相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起步较晚,经济、政治、人文等环境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更加谨慎,在逐步扩大公允价值使用范围的同时应加大对公允价值应用的相关法律规范力度,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加大监管力度,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使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 Sak.Bhamornsiri,Robert E.Guinn and Richard G.Schroeder.The Economic Impact of SFAS NO.157.International Atlantic Economic Society,2009:1007
  /s11294-009-9242-7.
  [2] 彭美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解析[J].商场现代化,2009(33):67-68.
  [3] 卢真.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研究[J].企业经济, 2009(11):156-158.
  [4] 李立群.金融危机背景下谈公允价值会计[J].商场现代化,2009(33):70 .
  [5] 赵选民,王家品.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9(2):120-122.
  [6] 范新安.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09(1):52-62 .
  [7] 部雅玲.金融危机对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启示[J].金融财会,2009(11):170-171.
  [8] 孙富山.基于我国特殊环境的公允价值研究[J].财会通讯,2009(5):80-82.
  [9] 潘念萍,胡阳.会计计量的关键:公允价值计量与成本计量[J].财会月刊,2009(10):86-87.
  [10] 刘荣.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探讨[J].财会通讯,2009(3):86-88.
  [11] 王守勤.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看待公允价值[J].财务与会计,2009(2):29-31.
  [12] 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0(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