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肉丸子的家常做法_"丸子"有量,"牛排"有价

  著名作家郑渊洁曾询问过一位开餐馆的:最好和最差的肉分别用来做什么菜?答曰:"牛排和丸子。究其原因,因为只有丸子这种混杂在一起的肉才可以滥竽充数、鱼龙混杂。"
  由物及人,"丸子"好比是那些没有个性,不懂创新的凡俗之辈,而"牛排"则好比是有别于众人、有自己独到见解或者非凡成绩的强者。也正因如此,"丸子"的数量大大超过"牛排",但是论价值,"丸子"根本无法与"牛排"相比拟。是选择数量还是价值,答案不言自明。
  观察当今社会,你会发现"千人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状可谓比比皆是。在单位里,上班一族总是想着怎么"混"出个上司喜欢的样子,而不是活出自己的精彩。因而很少有敢在业务中大胆创新的,生怕自己的想法惹恼了哪位上司,最终落得个丢掉饭碗的尴尬下场。在论文写作中,也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很多大学生甚至是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却难觅自己创新的痕迹。在单位里我们缺少真性情,在学术上我们又缺少真创新,最终让我们每个人都好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丸子",量大却廉价。
  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每个人渐渐成为像"丸子"一样没有差异的个体,让我们的民族离"牛排"的价值愈行愈远?追根溯源,网络文化、应试教育、以及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就好比三座工厂的流水线,向社会源源不断地批量输送着"丸子"式的廉价人才。
  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在方便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考习惯。要问当下什么联系方式最为热门?非短信,非E-MAIL,乃微博也。拿起手机,上网打开微博,成千上万条朋友们转发的新闻涌向你的眼球。而你只需要回复一个"赞"、一个笑脸,再来一条转发,就完成了一次和朋友们的联系。然而在完成这一切时,你有否想过自己只是像一台机器一样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做着"附和、复制、黏贴"的傻事?你自己的思考、你真实的想法又在哪里?久而久之,我们将亲手泯灭自己个性的差异,一步步向"丸子"靠拢。此时若再谈想成为"牛排",只能是痴人说梦!
  而学校这一"应试教育工厂"在培养"丸子"式人才方面也堪称"成绩显著"。千军万马的学生为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从小就在独木桥上汲取着应试教育的精髓--"规范"。何谓规范?那就是按着套路走。而套路是绝对培养不出莫言这样的诺贝奖得主的。莫言的成功源于他农村的生活经历,源于他自身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与追求,这些不是套路所能教会的。成就莫言的是那片红红的高粱地,是那颗在《欢乐》与《红蝗》受人诟骂中依旧保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心。
  行笔至此,不由得想到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走极端,适度就好。而对于科学研究,往往是那些敢于钻牛角尖,对于科学研究有着极端热情的人才有可能触及其真相。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得主的美国,想来更鼓励人们追求独立、创新的精神而非中庸之道吧。看来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这些IT界的"牛排们"诞生于美国也非偶然!。
  综上所述,由于网络、应试教育和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的阻碍,中国的"牛排们"往往还没有成型就被扼杀在了摇篮中,相反"丸子们"却在这片适合他们生存发展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毋庸置疑,改良土壤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创新意识的培养之于"牛排"不可或缺,要鼓励学生践行他们心中独辟蹊径的想法。其次,社会对于各式各样人才的包容精神也是造就"牛排"的关键,普林斯顿大学以其人文精神,造就了数学菲尔兹奖得主怀尔斯教授和诺贝尔奖得主纳什教授,这种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及对于特殊人才的人文关怀同样也适用于中国社会
  一旦我们的社会有了产生"牛排"的意识以及适合"牛排"发展的土壤,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牛排"式的人才也会像雨后春笋一般从中国的沃土中冒出来。那时,我们将欣喜地看到:"丸子"正大幅度减量,而有价的"牛排"则在源源不断地加量!
  指导老师:林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