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男子汉》散文形神教学片段] 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目标:记叙性散文如何围绕情感选取材料   说明:进入初一,将记叙性散文教学定位在如何围绕情感选材问题,体现从小学到初中的知识系统化迁移。
  课堂呈现:
  师:我们常说,文学源于生活,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才会进入作家的笔下呢?今天我们以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大家看了课文,知道王安忆写的小男子汉是她什么人啊?
  生:侄儿!
  师:对,是她侄儿!王安忆称他是男子汉,他有多大啊?
  生(七嘴八舌):很小。
  师:对,就这么个小不点,王安忆却称他是个“小男子汉”。看来,这个小男子汉肯定有不平凡的事儿。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几个部分写了这个小男子汉?
  生(先浏览,很快回答):五个方面,对食物的兴趣、对父亲的崇拜、对独立的要求、眼泪、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师:这不难,作者已经用标题标示得很清楚了。那么,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每个部分作者分别叙述了什么事儿,也就是选取了什么材料?大家先看第一部分,选了哪几件事?
  生:三件事,吃青菜、吃手指与想当和尚问能不能吃荤吃冰棒。
  生:四件事,还有对吃很有滋味,很有耐心!
  生:五件事,还有保姆说他吃饭爽气!
  师:还有争议!(笑)看来王安忆没说清楚。大家对吃青菜、吃手指与想当和尚问能不能吃荤吃冰棒有没有异议?
  生:没有!
  师:那大家说说为什么有争议?
  师(看生茫然):你们看看有争议的事和没争议的事有什么区别?
  生:保姆说他吃饭爽气就提了一句,说他对吃很有滋味,很有耐心,不是讲一件具体的事情。
  师:不错!所以你们讲的都可以说是对的。前面三件事是具体的事情,但后面是概括起来说的,是不是?从具体的事情角度说,它不是;从概述来看,也可以称得上某一方面的事,我们就姑且算五件事吧。我们再来看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
  生:两件事,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和“我”因为爸爸而产生冲突。
  师:嗯,这次看来没有什么争议了。再看第三部分。
  生:三件事,想买东西慌张说不出,后来自己去买东西,一次营业员和大人做生意不看他。
  师:第四部分呢?
  生:三件事,不为小事哭;不为挨打哭;我写信给他,他感动得哭了。
  师:再看最后一个部分。
  生:两件事,上托儿所,站台抓住最有力的手从窗户钻进火车里。
  师:不错,我们还没仔细找,就这样大家看看大大小小一共写了多少件事?
  生(数):十五件!
  师:真多!写了这么多事,又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如果没有这几个小标题分类,估计大家是看得很乱吧,用一个大家知道的术语,这就是散文的“形散”。大家说说,散文的“形”是指什么啊?
  生:材料。
  生:事情。
  师:这里的材料和事情是一个意思,文章中的事儿就是材料。散文中与“形”相对的一个术语是什么啊?
  说明:这是让学生寻找发现“形”即材料,寻找事件显然不难,课堂环节处理比较简单,体现了难易处理的艺术。不在具体事件上过多计较,因为本课教学目标是“选材”,而不是事件描写详略问题。
  生(齐):神!
  师:对,神!那神是什么?
  生:好玩!不散!
  师:那这篇文章中的情感是什么呢?
  生:对侄儿的爱!
  师:对!你们说得对!教参上也是这么说的,说明你们和教参的编写者心有戚戚焉啊。你们这些初一学生一看就都知道了,这些专家也该下岗了哦。不过,老师有个疑惑,文章里哪个地方是讲爱的呢?我没看到啊!你们说说,这爱什么样子啊?(看生茫然)我来举个例子吧,妈妈爱你吗?
  生:爱!
  师:怎么个爱法?
  生:妈妈为我天天烧饭。
  生:我想要的东西妈妈都给我买。
  师:你们说的都是妈妈给你们做的事情,没说爱啊!
  生:就是因为爱我们,才给我们做的啊。
  师:看来啊,嘴上说出的爱是抽象的。生活中的爱,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事情。所以我们常说,其实恨一个人就是爱一个人,你都不爱他,恨他干吗?不爱,那肯定是漠视与遗忘!所以,老师教过你们后,如果你们还记得老师的事儿,那就说明爱老师;记得越多,就爱得越深;记得越少,就爱得越浅;什么事儿都没有,老师就悲剧了。大家现在想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儿。我们来做个现场试验,当然了,老师不泄密,你们也不能泄密哦。你们凭直觉说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你们会说谁?
  生:爸爸!
  生:妈妈!
  生:爷爷!
  师:说几件关于他们的事。(生七嘴八舌叙述)
  师:这个人以外,再说一个最熟悉的人,再说几件他的事情。(生七嘴八舌叙述)
  师:再说一个……
  (一直说到七八个,生思考时间越来越长,且说的事儿越来越少。)
  师:看来大家好像可说的人和事儿越来越少了嘛。这是不是印证了我刚才说的,爱,其实不是抽象的情感,而是他能不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想想,我们会想“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吗?生活体验中就没有啊。就像我,并没有想到“爱”你们,就是觉得和你们在一起很愉快,老是想起你们的事儿,你们离开我了,我还会和同事和朋友说你们的事儿。爱是什么样子弄清楚了,再回到这篇散文,大家认为王安忆爱不爱侄儿呢?
  说明:关于爱,现在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抽象化、脱离实际生活体验的现象,这里重点细致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的表现形式,即情感是通过事件的记忆来体现的,也就是“情感的对象化”。   生(齐):爱!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一气写了这么多小侄儿的事。
  师:对!大家现在认为有爱了吧。弄清楚了爱是什么样子,大家也找到了这些事儿,不过老师还有个疑惑,你们说王安忆是先有了爱的情感才去找材料,还是先有这些事儿,把这些事儿组织起来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爱呢?换句流行语来说,是先有爱才有材料,还是先有材料才有爱的呢?
  生:先有爱再有材料,因为要根据中心选材。
  生:先有材料再有爱,因为爱是从这些事情当中体现出来的。
  师(笑):看来又有争议了。这样吧,我给大家看一篇自己写的相似的记人叙事散文,写的是自己的一位大学老师,大家先看一看,然后老师说一说自己的写作体会,怎么样?
  生(兴奋):好!(生看)
  师:老师毕业后一直想写这位朱老师,和他的关系也特别好。一直到前年,在医院里才有时间写下来。我写时并没有想到爱老师,也没想到为老师歌功颂德,我就是想把我印象中的老师写出来。但是,大家认为我和老师有没有感情?
  生:有!
  师:当然有!老师很多,这位教师印象深,大家看到事情还特别多,而且不吐不快,当然有深厚情感。那你们说,这情感是当时交往时有的,还是我写的时候才有的啊?
  生(恍然大悟):当时就有的!
  师:是的,我们是因为有了情感,这些事儿才给我留下了印象,所以,当时的事情已经情感化了,并不是我写文章时才来了情感,写时再来情感事情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弄清楚了这点,大家能明白散文中的“形”即材料与“神”即情感的关系了吗?两者不是分开的,而是在一起的,情感寄于材料当中,材料充满情感,形神是一致的。这篇王安忆写侄儿的文章,她回忆的关于小侄儿的每一件事都饱含情感,而深厚的情感又化在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印象当中。明白了这点,我们再回到选材上来,大家认为写人也好写事也好,这个材料从什么地方来呢?
  说明:引入自己的文章,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以生活为例,学生好学,便学,能学;而且从自己的体验出发,真正讲清楚情感与材料的关系。材料与情感的关系,这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也是目前语文教学脱离生活体验的重灾区,重点讲,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既有教学的生本意识,也有教学的问题意识。
  生:生活中来!
  师:说从生活中来,大方向没错。问题是,这个生活太广了。比如说,我今天让你写日记,你即使记流水账,是不是把一天的生活一件不落地写下来呢,比如,呼吸、看每一样东西,等等?
  生:不是!
  师:那你记下的是生活中的什么呢?
  生:有印象的事情!
  师:这就对了!为什么你对它产生印象呢?就是因为你觉得它重要,它还留在你的脑海里。换句话说,就是你对它有情感,是不是?那你们现在再看看,选材是选什么样的生活呢,或者说生活中的什么呢?
  生:印象!
  说明:回到日常生活体验,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情感与材料的关系,写作如何从生活即印象中寻找材料,这是对流行观点“写作源于生活”的深化,难点讲解深入浅出,举重若轻。
  师:是的,你对生活的印象,或者说留在你记忆中的生活!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现场试验一下。现在就写一位你最熟悉的老师吧,先确定对象,再列出来几件印象中的事情来。(生写,交流)
  说明:以教材为例子,从课文迁移到练写,体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目的。
  师:不错,大家都可以做到的。不过,刚才说了,散文的“形”即材料往往很多,大家说了这么多材料,你们会怎么处理呢?
  生:分类!
  师:对,分类!就像王安忆一样,讲吃的归到一起,讲眼泪的归到一起,这么一梳理,条理就清楚了。大家把这些材料再归归类!(生归类)
  说明:选材讲清楚了,材料处理很容易,学生一听就明白,简化处理。
  师:好,回去后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材料完成文章,并且想一个好题目。这个题目就是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可以了。就像王安忆觉得自己的侄儿是个“男子汉”,我写的是“大学教授”。等大家文章完成了,我们再来一起欣赏欣赏,看是王安忆写得好,还是你们写得好。
  教学反思:升入初中,散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赏析与练习其“形神”处理上,所以将其定位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处理上分三个环节,先讲“形”,再讲“神”,最后是形神练写。在形神关系处理上,形简单,就让学生简单寻找;神是什么,如何表现,这个学生比较难理解,就重点讲。在学生理解了形神关系后,再以教材与教者的文章为例,引导学生练习选材并处理材料,最后再成文,以体现读写结合、培养能力的精神。
  现在的散文课堂教学,往往只提抽象的“形散神不散”,形是形,神是神,课堂就是支离破碎地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挖掘所谓的情感。明明学生一看就明白的重点讲,但究竟形神如何表现,我们写作时如何寻找材料却又不讲,学生既不爱听,听了也还是不知道怎么写。这堂课对我们的散文教学本身具有纠偏的意义,同时也对语文教学本身反思具有借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