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生平经历对改革开放的影响】叶剑英传生平简介

  摘 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邓小平的努力分不开;邓小平人生中各个时期都对改革开放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少年时期、欧洲留学时期、战争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来说明邓小平各个阶段经历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
  有些人认为,邓小平在很早的时候就出国留学,更多的是受西方教育影响比较大,事实上邓小平的传统文化教育经历,对邓小平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推动改革开放向前发展。
  首先,邓小平少年时期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终身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邓小平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修养,对中国传统经典尤其精通,拥有深厚的国学功底。邓小平从1909年5岁时进入私塾进行;传统的启蒙教育,到1919年15岁进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习,期间有10年时间邓小平受到中国系统的传统教育。学习的是《百家姓》、《三字经》和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在这十年期间邓小平锻就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并练就了一手苍劲的毛笔字。从1927年参加革命,邓小平很少有时间读书,文革期间邓小平因“战备疏忽”离开北京前往江西,带了几大箱子书,这些书主要是中国传统经典。在江西的三年多时间了,除了劳动就是在书中度过。
  其次,邓小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在如何使用传统文化是没有进行具体的阐述,但也提出了原则性的见解。在讲到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时,他说“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该借鉴和学习”。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邓小平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比如他就十分重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指出:“我们对国家要有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在十六大报告中邓小平将民族精神归结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邓小平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继承。主要是通过关键的更新来实现。如他对人们的义利观的阐述;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它一定的物质利益”,“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见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反对只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价值,认为“这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向前看”。只有这些意识相互交融,才能为促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现代化提供道德依据。
  第三,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性的运用
  邓小平深厚的文化功底,不仅体现在简单的引用上,他还不时地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可以是我们从不同的方面体会传统文化的精辟;体会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之初,改革开放还不能被广泛接受,邓小平为了推动改革开放发展,多次引用传统文化经典,来解释改革开放的合理性,增强人们的理解,减少抵触情绪。如1992年初,邓小平在珠海视察中讲到家庭承包问题是说:“家庭是个好东西,都搞集体的会带来社会问题。如养老问题,现在老人多了,光靠社会不行。可以让家庭消化。”邓小平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用到解决改革开放的实践当中,创造的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意;解决了改革开放所遇到的问题。
  二、国外的经历为改革开放相借鉴
  第一,留法生涯使邓小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学有所了解,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资本主义借鉴
  一个人的成就和一个人年轻时候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要解读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贡献,和欧洲留学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1920年邓小平抵达法国,不久入诺曼底区巴耶男子中学学习。从此开始了为期五年的留学生涯;但归咎其结果,大部分时间是在做工和从事革命工作中度过。正是这段生活邓小平深刻的体会到了资产阶级下层人民生活的困苦,从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一生的政治信仰。邓小平在西欧通过最艰苦的工作清楚的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不足;也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成分,并在改革开放中有所借鉴。在改革开放进行了创新性的运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提高生产力,其他所有制经济还有存在的必要。这就造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主,辅以一定的市场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这些论断推动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向前发展。
  第二,留苏生涯坚定了邓小平社会主义信念
  当时苏联式世界上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圣地,只有在苏联才能学到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1926年1月,赴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到1927年春回国,在为期一年的学习生涯中,邓小平得以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感受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状况。从而更加坚定了革命道路,并为之奋斗终生。改革开放后,尽管吸收了许多资本主义成分来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但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不动摇的根本论断。
  三、军事生涯造就的坚强意志为改革开放提供精神支持
  第一,战争时期加强了对中国的了解为改革开放起到推动力
  邓小平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此期间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深刻了解中国人民的现状。解放后长期从事,经济建设相关工作,了解人民的迫切需要,文化大革命后,为改变人民困苦的生活现状,提出改革开放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命题。
  第二,战争时期的戎马生涯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决策魄力
  长期的革命战争生涯,锻就了邓小平沉稳持重、不事张扬外露型性格。他的女儿们曾作过如下描述: “父亲为人性格内向,沉稳寡言。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 使他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 。但这里的内向、沉默, 并不是拙于词令的自我封闭, 而是沉稳持重,不爱夸夸其谈、大肆张扬。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和极左思潮的存,在邓小平清醒地意识到不突破极左意识形态障碍社会主义建设就无法走出禁区开创新局面,但是在那样极端的政治社会里活跃在社会前台的,几乎都是用政治意识形态武装起来的政治人。邓小平表现出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的非凡胆略,他首先提出理解毛泽东理论研究毛泽东思想。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关系到如何评价和对待毛泽东?如何评价和对待毛泽东,能否坚持“两个凡是”观点,开展真理大讨论运动。开始出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体现了邓小平超越常人的决策魄力。   四、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实际相衔接
  第一,文革十年的严重破坏现实,迫切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空前混乱。在这场六十年代发生的所谓“大革命”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一大批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民主党派领导及各界相关人士、广大人民群众受到大范围,大批次的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机构、国家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检法等政法专政机关在管理秩序上出现了无法遏止的混乱,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比例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严重僵化。自七十年代起,正是两极局势趋向缓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在中国,由于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的距离,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场自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罢工罢课,文化园地荒芜,科研机构陷于瘫痪,当时的形势下中国迫切需要改变现状,中国的改革开放应运而生。
  第二,批判两个凡是观点,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支持
  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面临着新的选择。一些人提出两个凡是的观点。邓小平通过分析认为中国需要开辟新道路,只有新道路才能引导中国走向复兴和繁荣富强。为反对两个凡是的观点,邓小平发表《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先后发表三个重要讲话( 1978年6月初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北方讲话”和发表的被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提出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理论环境,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蓬勃发展。
  五、改革开放后对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
  邓小平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邓小平在1984年说: “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 这是我提出来的。首先他倡导兴办经济特区, 将它作为改革的试验和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国务院组织的对外经济考察团和广东省委领导,都有把毗邻港澳的广东深圳、珠海等地开辟为出口加工基地, 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设想。”[2]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 广东省委领导向中央汇报工作, 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开办出口加工区建议。邓小平同他们谈话说: “在你们广东划一块地出来, 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 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 中央没有钱, 你们自己去搞, 杀出一条血路来!” 中央赞同邓小平的意见, 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1984年1月至2月间, 邓小平对正在建设的深、珠、厦三个特区作了考察, 要求把特区办成“技术的窗口, 管理的窗口, 知识的窗口, 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使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他回顾改革历史说: “对办特区, 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 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 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从南方谈话发表后,中国兴起新一轮的开放浪潮:从广度来看,逐步形成了沿江、沿海、沿边、沿路的开放格局;从深度来看,形成了一般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四级开放格局。中国不仅实施引进来,还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中国和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中国需要连接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双方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六、总结
  改革开放30年以来,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中国在这三十年里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邓小平的规划。相信中国进一步发展,有着辉煌业绩的改革开放将不断向前,并将继续改变着中国,贡献世界。邓小平的贡献也并将随着改革开放永垂史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邓小平(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我的父亲邓小平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