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操作活动的有效性_数学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贯彻,“操作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但课堂效果却达不到预期的好。往往课堂热闹了,气氛活跃了,但在活动中学生得到了怎样的发展,能力是否得到相应的提高,操作活动的课堂效率到底如何,是值得每位老师深思的问题。下面就结合具体的课例来谈一谈,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一、理性设计,明确操作的要求
  明确操作目的和操作步骤,是有效完成操作活动的重要保障。操作本来就是一件让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教师的任务和步骤不明确,操作活动就会变成学生们好玩的游戏,而忽略了操作的内容。在实践中发现,一些操作的任务或者操作的要求,不应该只是教师口头说一说,而是应该用小黑板板书出来或者投影仪展示出来。用序号1、2、3……标出每一步应该干什么,应该怎样干。这样开始操作后,学生们会按照步骤有目的地开展活动。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中“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一课中,在教学完直角、锐角、钝角的相关知识后,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了一次创造直角的活动。在这一操作活动开展之前,老师用小黑板出示活动要求:
  ①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个直角
  ②然后用工具相互验证是不是直角
  ③比一比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活动要求中不仅告诉了学生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还告诉了学生怎样干,思考什么。目的明确,有效地保证了操作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理性引导,把握操作的过程
  完整的操作活动,不仅是学生有序的动手过程,更是学生有序的思维过程。有序思维促进了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同时学生有序的操作活动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在操作过程中努力让学生有序地动手操作。另外,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注意的分配等方面也决定了学生的操作不能完全依靠学生的的自觉来进行,更要在教师的有效监督和调控、引导之下才能完成。
  1.注重操作的有序性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活动有序呢?首先,要让学生在操作前明确自己操作的意图与步骤,只有有目标的操作才是有效的操作。其次,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已操作到哪个步骤,从中有什么发现,以及后序操作想要达到怎么的效果及目的。且行且思,才是能保证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2.重视教师在操作中的引导作用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教学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还处于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初期,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更不可缺少教师的指导帮助。我们主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这种“自主”并非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反而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巡视指导,检查操作情况,对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帮助。在巡视课堂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对课堂的调控,督促实践活动中不认真的同学。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出现操作困难,教师应该做出正确的操作示范。但要注意教师指导不等于把最简捷、最简单的方法、结果直接告知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而是要侧重于方法、策略上的点拨。
  三、理性总结,反思操作过程与结果
  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是经历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如果只经历不总结,学生的发现始终是零散地罗列,操作的目的是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形式,从而准确抽象出理性的结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操作的过程进行适时的观察。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同时要帮助学生对操作结果认真总结,准确归纳,以小组交流、同桌对讲、个别发言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进行结果的口头呈现。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表达,发现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的问题,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的正确、合理与否。这样把外部物质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最后把思维过程比较完整地叙述出来,做到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实现具体动作思维逐步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