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语境下构建影视艺术的民族品性.docx

在全球化语境下构建影视艺术的民族品性 影视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在走向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社会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美国学者戴安娜克兰认为,“电视促进了个体与他们自身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因为电视为他们提供了用于比较他们自身境况和其他群体情况的较多信息。”正是在这种认同和比较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不断给本民族的文化输入新鲜的血液,丰富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在敞开国门的今天,如何在全球化和民族化的交汇口上构建影视艺术的民族品性、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当今影视艺术的全球化趋势 马塞尔马尔丹曾说“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由于画面的直观性,它可以让观众突破种种障碍而直接达到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影视艺术这片蓝天下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这种融合集中表现为对人的基本情感、生存状态的相互认同和审美趣味的互补。

影视艺术是人的艺术,它以表现人的生活为基本内容,最终也以人的接受为指归,其核心是人性、人的基本情感。人类所共有的情感、愿望、要求等基本需求可以超越国家、民族的界限而达到共鸣,如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丑恶事物的憎恶这些共同的人类情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够找到知音。好莱坞大片之所以能够风靡全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叙述的故事不断地翻演着整个人类的向往,如亲情、爱情,就是在这些似乎是俗而又俗的故事中,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观众在情感上获得了共同的满足,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有时甚至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壁垒而取得一致,我们不妨看看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当初在中国上映时所加的序言“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代的意大利首都罗马。战后,意大利于一九四九年由共产党、社会党、天主教民主党等组织联合政府,废除帝制,建立共和体。一九四七年五月,加斯贝利政府在美国授意和支持下将共产党和社会党排除出政府,实行反动统治和追随美国的政策,参加侵略集团,在国内破坏宪法,拒绝社会改革,实行警察恐怖统治,制造失业和贫困,但是,人民是不会屈服的。

影片的内容系通过一个善良的失业工人的遭遇。暴露了意大利的劳动人民正在过着失业、饥饿、贫困的生活,这是对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和黑暗的反动统治的控诉。

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为了生存而奔波劳作的遭遇具有人类的共性。影片所反映的社会底层的人们在生活艰难之中相濡以沫和主人公那种直面现实的乐观态度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共通的,而恰恰是这些人类的共性,使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激起了我们的同情之心,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深刻体验,这时所有的隔阂都不存在了,我们沉浸在故事所渲染的悲凉之中。我国电影黄土地中翠巧对于自由的执著,翠巧爹的沉默寡言和对求雨仪式虔诚,以及震耳欲聋的腰鼓声所传达出的中华民族的巨大潜能和觉醒人民的呐喊、欢呼,无疑都反映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存状态,而对于这种生存状态的清醒观照则使得这部电影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得到了深沉的响应。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通过杏子得白血病这一事件,深刻挖掘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表现了人性之美。韩剧看了又看、孪生兄妹、人鱼小姐等大部头剧本都时时展现出韩国的文化风情,这些电视剧通过对人物的细腻心理的刻画展示出的人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共通的,它使得处于不同文化之中的人们能被发生在异国他乡的不同时代的故事所感动,从而产生共鸣。在这共鸣之中,人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同的文化被接受了、认同了,文化的融合也悄然发生。

毋庸置疑,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正是这种差异使得相互融合产生可能。才使得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了解的渴望与冲动,毕竟对未来事物的探寻是人的本性。从哲学的层面上说,西方在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以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与精神信仰的危机之间产生的反差愈来愈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此情况下,西方不少人文主义学者把目光投向东方,企图从东方哲学中寻找出路,中国儒家思想中将个人与社会融为一体的和谐中庸观念和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求得心灵宁静的主张引起了他们极大的热情。从文化传统的角度看,整个封建社会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经济文化的领先地位,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东方是一个神秘的充满了浪漫气氛的国度,这一点可以从西方中世纪对中国丝绸、瓷器的爱好上看出来,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惊叹也可略见一斑,甚至到资本主义初期这种对东方的向往还仍有巨大的影响,哥伦布航海的目标就是到印度去攫取财富。这种对于异族文化的好奇导致了解的渴望。从而也就具备了审美趣味互补的基础。中国武打片中所展示的奇异世界虽然迥异于西方的西部片,但是仍然能引起西方观众的兴趣,根本原因就在于在这个非现实的世界中。满足了西方观众的求异心理,这也是李安卧虎藏龙能在遥远的美国社会取得认同的内在原因。同样对于富有内倾性心理传统的中国观众来说,富于外向性的西方文化也具有巨大的吸引里。西方影视中直率的人物性格、注重外在表达所形成的阳刚之美,都给中国观众打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通过影视这扇窗口,中国人了解到西方的文化心理和美学传统,了解到世界另一半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并由此而满足对西方的向往和模仿。对大多数没有到过欧美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影视欣赏而获得的,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风行一时的美国大片,从亡命天涯、侏罗纪公园、真实的谎言、星球大战到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其画面和音响效果强烈地冲击着、震撼着中国观众的视觉,形成一次又一次的热潮。并由此悄然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欧美的审美趣味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内心,中国观众已经习惯了欧美影视的表达方式,没有了开放之初西方影视跨入国门时的那种新奇、激动和排斥心理,而是表现出一种欣赏和认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审美趣味还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表现反映在我们本土的影视作品中。由此加深了中国观众对于欧美审美趣味的认同,于是,相对比较封闭的东方的审美趣味随着与世界联系的日益增强而愈来愈显得多元化,愈来愈走向全球化一体化。

二、影视艺术中的东西方文化品性之差异 全球化、一体化作为一种趋势而导致的文化融合是任何人也不能阻挡的,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没有文化差异的大同世界。民族性就不复存在了,实质上,正是由于“和而不同”,每个民族在文化上都独具特色,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五彩斑斓。影视作为一门艺术,它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同时作为一个产业,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商品的属性,这种二重性使它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中 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碰撞和冲突。

审美心理结构是一个民族在其独特的自然、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它表现为在思维方式、认知表达、生活习惯等方面某种全民族的一致性。这种集体无意识在不同民族文化的对比中显得十分清楚。西方民族在科学理性的旗帜下,从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到表达方式上都存在着重理智、重客观的倾向,从而表现出一种浓重的思辨色彩。东方民族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孕育之下,从思维方式感受方式到表达方式上都更加重直觉、重主观,努力求得一种物我两忘的和谐心境。这种冲突反映在具体的影视作品中就是审美趣味的差异,例如,同是表达爱情,东西方影视的表现方式就有明显不同。西方更注重直白的表露,跪地求婚比比皆是,往往女性也无多少羞涩,反而以此为荣。表现出对终身大事的理智态度,这也使西方的爱情显得浓烈。而东方更注重含蓄的表达,尤其是女性,纵然“心有千结”却总羞于出口,往往一句“终身大事,父母做主”就轻轻推了过去,在表现上也常常通过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如剥笋抽丝一般点点滴滴地呈现出来,显得细腻而婉美。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月亮、江水等富有诗意的自然现象而形成一个传情达意的“场”,表现了素芬对丈夫的思念电影红高梁中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雄浑歌声相互辉映,从而为男女主人公敢爱敢恨的生命之火营造了一个艺术氛围。电视剧水浒传中林冲前往草料场的路上情不自禁地舞枪,在一片白皑皑的大雪的映衬之下,林冲枪头上的红缨和那只酒葫芦,加上他腾挪闪跃的身姿,充分展现出林冲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英雄性格。为他以后上梁山、反招安作了铺垫。这里环境与性格、情感已经有机地融为一体,相互生发,相互辉映,极富意境。这种意境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重神似、求含蓄的精髓,并予以造型的表现,与西方重形似、求直露的审美趣味截然不同,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偏于优美,虚淡的美学风格也与西方钟情与炽热、浓烈大异其趣。这些差异的存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西方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理解,也影响了中国电影走进西方的电影市场。

影视艺术作为精神产品,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反过来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并和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由于东西方长期对峙和隔膜,加上西方社会的有意宣传。在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心目中形成一种偏见,似乎中国就是专制制度的缩影、自由和民主的大敌,其影视作品也或多或少地带上了这种印记,并以西方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中国电影。张艺谋一系列获国际大奖影片所表现的对于中国深宅大院文化的反思正是迎合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价值判断而获得认同,而其中所反映的性变态更是与流行与西方的弗洛伊德性理论不谋而合。虽然有人称之为后“殖民”倾向、殖民心态或伪民族主义不免夸大其辞,但也未尝不是一种担忧。而一旦这种风格转变,便遭到了西方的拒绝,他后来拍摄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反映我国现实社会中积极向上精神的影片在进军国际奖项中铩羽而归,充分说明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不是一种对等的交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由于经济、技术等因素限制,面对涌进国门的文化洪流,几乎无招架之力,更谈不上与之抗衡。而在西方影视中所夹杂的消极、颓废等诸多不健康的东西也给中国影视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如平庸化倾向、后现代倾向、非艺术化倾向等。尤其是在中国银幕屏幕上性与暴力的泛滥,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固然很多,但有谁能否认它不是肇始于西方影视的影响随着这种影响的逐步加深。极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好莱坞电影公司在其他国家创建发行网络一般比当地电影公司更为成功,它们有更多的资金来投资拍摄吸引大多数国际受众的‘耗巨资拍摄的大片’。有迹象表明,这种文化形式的影响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公众越是接触快节奏、重视动作的美国片,他们往往就越喜欢美国影片,而不喜欢本国制作的慢节奏、深入探索人物和环境的影片。”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观众尤其是一些青少年观众对西方文化的模仿和效法,对民族文化的情感淡漠和丧失,不中不西,处于一种无根的、漂浮的文化休克状态之中。

三、努力构建影视艺术的民族品性 影视艺术民族品性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有机配合,我认为,首先是要有开放的心态,有敢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点的勇气,其次要反思我们在影视思维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要在向传统文学艺术汲取营养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其他民族的表现手法。

一谈到民族性这个问题,不少学者总把它与后殖民主义语境、文化帝国相联系,这种担忧虽不无道理,但在有意无意之间夸大了外来文化的侵蚀作用。将民族性与国际性对立起来。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之外,民族性也只有在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之中才能显示其特点,走向世界,同时,民族性作为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吸收新鲜的东西,扬弃过时的东西,存在着一个与时俱进、吐故纳新的规律,一味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只能导致民族性的衰亡。中华文化正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才铸就了它五千年的辉煌。纵观历史,开放伴随着的总是民族的强大,闭关又总与落后相连。只有以开放的心胸放眼世界,接纳改造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才谈得上真正民族性的建设。但是我们又要有“拿来主义”的眼光和胆略,去拿那些健康的、积极的、反映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元素,去完善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最近几年,我们的电影人也在努力地做着各种尝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