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十五次考试,1.doc

南阳市一中2019年春期高三年级第十五次目标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1.周礼本来只施行于贵族阶层,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孔子却“有教无类”,不但将包括周礼在内的礼乐文化传播给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而且主张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 B. 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 C. 加强道德教化以实现治国安民 D. 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最初周礼只施行于贵族阶层,而孔子将礼乐文化传播到各个阶层,主张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故C项正确;
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
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都不是实行礼制的主要目的,故B和D项错误。

2.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都大吏就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 A. 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 B. 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 C. 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地选拔朝廷官员 D. 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太守辟举属僚、举荐秀孝,都必须考虑和依据乡论,而主持乡里清议即操纵乡论的,往往是地方大姓中的名士。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的是地方政权,不是中央政权,A错误;
东汉时期贵族政治显然属于不健康的官僚体制,没有较强生命力,B错误;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

3.唐代宰相召开会议的地点叫政事堂,初设在门下省,高宗末移至中书省。玄宗时因宰相张说奏请,改名为中书门下。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于其后,分曹办事。这表明 A. 门下省职权范围的扩大 B. 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 C. 尚书省的地位得到巩固 D. 三省分工制衡机制的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代的政治体制在武则天至玄宗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省分权制衡的体制向中书门下兼掌决策行政的体制转化。中书门下作为宰相裁决政务的机构,是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是超然于三省之上的相府。中书门下系由以三省为依托的政事堂改变而来,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三省依然存在,但其机构建制和职权性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了中古时期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故B项正确。材料中说明门下省的职权范围受到限制,故A错误。尚书省的地位下降,不是巩固,C错误;
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D错误。

4.1757年至1840年,广州的关税收入长期占整个朝廷税收的4成,使广州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商业贸易的中区。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工业革命促进中西贸易的繁荣 B. 政府政策的变化 C. 清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商业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显然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变化,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后是1840年之后,由于鸦片战争爆发,广州地位逐渐被新开放的上海城市代替,A错误;
清政府财政收入依然是以农业税收为主,C错误;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后之后,D错误。

【点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帝颁布谕旨给闽浙总督“晓谕番商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押令原船返掉至广,不准入浙江口岸。”这一谕旨的颁布,说明清朝开始对外国商船的来华贸易,开始采取广州一口通商政策 5.清朝官员认为“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这反映出当时 A. “中体西用”思想普遍流行 B. 留美幼童易受西方文化影响 C. 人才培养模式不合中国国情 D. 传统儒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思想,而是强调中国官员思想观念保守,A项错误;
材料反映清朝官员担心留美幼童易受西方文化影响,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无法推断出人才培养模式不合中国国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朝官员害怕留美幼童不能坚守中国传统,而受到西方风俗影响,说明中国官员思想观念保守,这是传统儒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体现,D项正确;

6.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认为它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是国家转型的助推器;
有人认为它结束了封建帝制,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也有人认为它反帝反封建不彻底,是一次有限革命。这说明 A. 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 B. 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 C.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 D.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说明对于同一历史事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故答案为C项。历史评价没有历史叙述客观,排除A项;
历史事件的多元化影响是指某一历史事件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材料反映的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评价,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突出体现其主观性,排除D项。

7.1926年8月,中共中央就向全党发出中央扩大会议通告一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强调必须高度警惕腐化分子混入党内的现象,“应该很坚决的(地)清洗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斗争,才能坚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据材料可知 A. 中共党内腐败现象已经很严重 B. 大革命使中共组织更纯洁 C. 中共党内“左倾”倾向比较突出 D. 中共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共中央坚决和腐败分子以及贪污腐化的不良倾向作斗争,并不能说明中共党内腐败现象和“左”倾现象严重,故排除A、C项;
中共中央发出了和腐败分子以及不良倾向作斗争的通告,但没有体现大革命使中共组织更纯洁的内容,故排除B项;
根据“必须高度警惕腐化分子混入党内的现象”、“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可知中共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故选D。

8.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A. 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B. 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 C. 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D. 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五六十年代是冷战时期,中美分属不同阵营,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走向反面;
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政治丑化减少;
美国电影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反映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大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已经为美国认同;
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中美两国间关系的发展,相互交流得到发展,故C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无法体现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排除A;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表述错误,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电影和美国政府的关系,排除D。

9.按罗马法律规定,一项交易的完成,必须经过多种郑重的仪式,才能造成一定的法律事实,实现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关系。在这过程中,即使是忽略了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会导致整个交易无效。这表明罗马法 A. 主要调节财产和民事纠纷 B. 重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 基本上是旧有习惯的沿袭 D. 繁琐的程序缺乏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依据材料“一项交易的完成,必须经过多种郑重的仪式,才能造成一定的法律事实,实现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关系”可知罗马法重视程序,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得出调节财产和民事纠纷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项法律沿袭了旧有习惯;
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罗马法重视程序,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在启蒙运动期间,沙龙、图书馆、咖啡厅都成为传播新思想的有效渠道,为逃避追查,出版的启蒙著作有许多用的是笔名、假出版社和假印刷地点,甚至有不少书籍还标明是在“北京”印刷的。可见当时的法国 A. 言论自由的环境渐趋成熟 B. 启蒙思想日益为民众接受 C. 大众传媒尚远离民众生活 D. 崇尚中华文化已蔚然成风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启蒙思想成功躲避追查和得到有效传播。说明启蒙思想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与材料中的躲避追查等信息相反,排除;
沙龙、图书馆、咖啡厅成为传播途径,说明是“结合”而非“远离”,C项排除;
仅仅靠材料中“甚至有不少书籍还标明是在“北京”印刷的。”无法得出D项说法,排除。

11. 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
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 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 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错误。

12.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综合贸易及竞争办法法规,授权政府“对于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贸易可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减少国内产业的压力。这表明美国 A. 推行利己主义外贸政策 B. 强化政府干预经济职能 C. 积极维护公平贸易原则 D. 借助WTO规则维护权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美国国会立法授权政府保护本国产业。其结果是有利于美国政府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故答案为A项;
强化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是罗斯福新政以来的史实,史实性错误,排除;
材料强调立法保护本国产业,与C项说法不符,排除;
D项史实性错误,WTO是1995年成立的,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早期,德意志的工业明显落后于其他大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产品上打上“德国制造”的字样是英国方面的要求,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这可能是低档产品。然而,统一后的德国仅用30年的时间,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前列。就工业生产而言,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非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造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 据郑寅达德国史 材料二 1995年至2000年,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个百分点。2001年3月,电子产品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成为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规模均居世界第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项目十四万个。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从压缩落后生产能力逐步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使一批企业增强了竞争力。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中两国工业生产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中两国工业化建设的共同成果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中两国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