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企业管理培训讲学

第1章 国学概述 第1节 何谓“国学” “国学”即中国固有之学,系指中国传统时期的学术和文化,亦即“中国学”。这一释义,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

四库全书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经部、子部的文献多是传统中国各思想流派学者的著作。其内含传统国人对哲学、管理、政治、历史、宗教、文学、礼俗、伦理、数术、军事等方面的丰富思考。

四库全书 经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群总、四书、乐、小学、石经、汇编等12类。多为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史 正、编年、纪事本末、别、杂、诏令奏议、传、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汇编等16类 子 儒、兵、法、农、医、天算、术数、艺术、谱录、杂、类书、丛书、汇编、小说家、释道、耶、回、西学格致等19类 集楚辞、别集、总集、词曲、闺阁等5类。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 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等 第二节 国学与管理 企业管理是由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根据企业环境、企业特性及其生产经营规律,对企业各项资源和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高效地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职能活动。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在管理过程中,为了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具体规划,团结同事和下属朝着企业目标奋进,并协调各种关系、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来完成企业任务,管理者需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丰富的领导智慧、妥善言行艺术和一定的战略眼光。

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这些智慧中的很多内容可以超越时空界限抽象地被后人继承,以便指导今人的管理活动。在对现代企业及其管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的审视和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和学习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中有利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成分,可以丰厚管理者的素养,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领导艺术。

管理者应对中西管理文化中适应于现实的内容兼容并蓄,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第2章 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第1节 儒家管理思想简介 儒家是产生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中国二千年的政治、管理、文化、经济活动。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儒家管理思想具有如下特征 1.运用仁爱思想指导组织伦理建设;
2.为政以德的管理方式;
3.修己安人的领导方式;

4.宽猛相济的控制手段;
5.任贤使能用人之道;
6.三才配合组织协作管理;
7.重视权变管理。

第二节 孔子的管理智慧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于公元前551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宗师,他为后人留下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管理和文化。他一生主要从事四方面活动1.教育
2.对西周典籍进行整理;
3.提出自己的理论;
4.利用合适的机会从政,推行自己的政治和管理理念。

一、孔子的仁学与企业伦理建设 (一)企业伦理概述 1.何谓伦理、道德 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的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一般来说,伦理与道德在词源涵义上完全相同,都是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它外化为风俗习惯,内化为品性、品德。

管理和伦理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的幸福。管理的核心概念是“效率”,其功能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以有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的欲望的目的。伦理的核心概念是“善”或“正当”,其功能在于倡导合乎道德的经济活动,维护经济秩序。两者的联系在于,“效率”也是一种“善”或“正当”,管理着重于作为一种“善”的“效率”,而企业伦理则偏重于作为另一种“善”的“公平”,还要研究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伦理道德和科学管理,一软一硬,殊途而同归,都是协调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手段。

2. 企业伦理的概念、特点 企业伦理(business ethics)是企业在处理内外部人与人关系时所应自觉遵守的道德方面的行为规范。

企业伦理是企业及其成员处理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与活动方式。

如果说谋利是企业的天性的话,那么,在这个谋利的过程中须遵循一定的道义,这就构成了企业德性。企业伦理是研究企业如何追求义利统一之道的学问。

3. 企业伦理建设的内容 伦理建设通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成员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制定组织希望达到的道德目标,并尽可能地以好的效果和高的效率实现道德目标的过程。伦理建设就是要企业全体成员明确以下对各种关系的规范理念 1)关于道德与企业发展关系的看法(把讲道德看作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东西,看作是企业成功的保证);

2)关于道德与利益关系的看法(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获取利益;
讲道德能带来利益,道德与利益是统一体);

3)关于道德和管理关系的看法(道德不只是个人的事情,它可以管理而且应该通过管理来提升企业及员工的道德水平,各层次管理者,尤其是最高层管理者不仅自身要讲道德,而且对下属是否讲道德负有责任);

4)关于讲道德对象的看法(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讲道德);

5)关于讲道德条件的看法(讲道德是出于自身要求,而不是外部环境的要求) (2) 孔子的仁爱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范畴。仁就是指关爱、关心他人。在孔子思想中,仁有丰富的道德内涵 首先,在处理不同的关系、居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时,仁之价值范畴可具体化为以下美德良、爱己、孝、悌、友、忠、恕、义、谦、刚毅、信、慎、宽、惠、中庸与节俭等。

1.良(爱心) 孔子认为,仁之活动由内向外而发。人首先要保持一颗善良之心。

2.爱己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的基础是“仁者自爱”,不懂自爱的人,很难去真心爱别人。

爱己就是要敬身。“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支从而亡。” (孔子家语大婚) 在孔子看来,管理者责任重大,其爱已与否关系着被管理者的命运,因此,爱已就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爱已敬身之法不仅教人怎样健康长寿,还要人注重以德修身,在管理对象面前树立良好的管理者形象。

3.孝 在孔子看来,子事父母、尊敬长辈,是人伦之本,也是管理之本。孝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4.悌(弟) 尊敬长兄。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5.友 友道是悌道的推广。友,一方面可以指要善待兄弟姊妹和族人;
另一方面指要善待同僚、同事和同学。

孔子交友的原则是“乐多贤友”(论语季氏)、“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6.忠 忠是孔子的事人之道,为人谋事之道。孔子强调,君子事人、为人谋事要做到尽心尽意。

论语里,“与人忠”的“人”一是指上级;
二是泛指一般人。

忠的要求 其一,言必有信。

其二,敢于纠正他人的错误。“昔者明王千乘之国,有争臣七人,则主无过举;
千乘之国,有争臣五人,则社稷不危也;
百乘之家,有争臣三人,则禄位不替;
父有争子,不陷无礼;
士有争友,不行不义。” (孔子家语三恕) 其三,不要“以德报怨”,而要“以直报怨”和“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其四,与人谋事,要尽到自己最大的心力。

7.恕 恕是将心比心。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
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
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孔子家语三恕)“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孔子家语颜回) 8.义 义字当“宜”讲,即人觉得应该怎么做,是一种道德自律。与礼(规章制度)不同,礼是外部对人行为的规范,义则是内心对自己的约束。在孔子看来,无论是礼,还是义,都是仁的体现。礼对人言行的约束过于死板,有时使人不能根据不同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言行;
由于礼的较为稳定,无法因事物的发展来随时更改,因此,无法展现“仁”,因而,需要由义来弥补礼的不足。

9.刚毅(勇)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其中,刚是指人的意志力坚强,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因外在的诱惑而改变。要做到刚,就需“无欲”,因为人多嗜欲,则屈意徇物,无法持有刚强的意志。毅是指意志坚强,而且行事果断、勇敢。“毅,强而能断也。”在孔子看来,人不应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对自身正当理念的坚持和追求。

孔子曰“儒有委之以财货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其勇,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孔子家语儒行解)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为政) 孔子反对乡愿,他说“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就是一乡之内的好好先生。(论语阳货) 10.信 说话算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而有信”。“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 儒家重信义,唯恐说了做不到,宁肯少说不说,先干后说,干完了再说。“以约失之者鲜矣”,“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言寡可行,其信乎。” 儒家认为,管理者不可无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执政者使民,必先取信于民。

(论语) 11.谦逊 孔子认为,谦逊是儒者的美德,他一生保持着十分谦逊的态度。谦逊,一方面,人要知道敬重他人,这样,自己自然会获得他人的尊重;
另一方面,从他人身上学习长处,以补己之不足,这是追求进步心态,而傲慢会使人止步不前。“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 孔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君子无所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 不过,在孔子看来,让有个限度,“当仁不让”,即开展仁行义行时,人应保持一种积极的态 12.慎 慎,谨也。孔子反对人行事鲁莽,认为此会害仁。他要求人的一举一动都要三思而行。具体来说,孔子“慎”的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A.言语要谨慎。言语不慎会伤人,遭人怨,也会使自己失信于人。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为政)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B.行动要谨慎。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3.宽 宽就是指原谅和容纳别人。孔子曰“宽则得众”。“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 不过,孔子所指的宽容并非无限,在管理上,孔子首先倡导德教,认为不教而罚是非正当的,这是宽的表现,但同时,孔子认为,对屡教不改之人,则不应在宽恕。

14.恭敬 良是人开展仁行时应具备的心态。恭敬指君子独处和事奉他人时应具有的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