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群众文化事业新的春天] 群众文化事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这为我们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兴起群众文化建设新高潮?如何更好地激发文化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群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值得我们去认识,去思考。
  
  一、充分认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客观性、迫切性
  
  通过学习十七大报告,我们首先应该充分领会新时期对文化建设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更进一步认识新时期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文化建设虽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实力和总体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
  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渗透、影响人们思想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所履行的诸多职能,也是市场文化和正规的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群众文化作为公益文化事业,就是要求我们坚持公益文化性质,牢牢守住我们自己的阵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任务。公益文化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凝聚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陶冶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操。在引导群众进行文化消费方面还可发挥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开展业余群众艺术和健康的娱乐活动方面,可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
  近年来我们全省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群众文化不占领,西方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在当前,我们就应按照新要求,大力发挥公益文化的功能,用科学发展观来引导群众,教育群众,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不断增强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在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已从过去单一的文化需求转变为多层次、多元化、多需求的复杂的结构状态。群众文化工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辅导和示范职能,要用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娱乐形式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提高全民文化的总体实力多做贡献。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我们要充分认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公益文化,把它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在“融入”和“渗透”上下功夫,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要加强对创作选题的引导,对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给予鼓励和支持。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才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和艺术产品。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更加异彩纷呈、气氛热烈。我们要抓住各地区群众文化的特点,用群众喜爱的形式,本着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精神,积极因势利导,将我省区域性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性有机结合,赋予群众文化活动新内容、新形式、新意境。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弘扬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对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文化工作者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要善待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时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我们的职责就是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
  群众文化的舞台非常广阔,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业务的培训、创作的辅导、社会艺术课堂的开辟、地方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搜集和整理、群众文化理论的研究都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来承担。我省已经有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品和项目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喜爱。而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还有很多艰辛的路要走。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现有的文化体制,明显存在着管理陈旧、活力不够、动力不足的弊端。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观念上的转变和体制上改变,取得了一些改革的成果。在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技术的指导思想,要切实把工作重心调整到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内在活力上来,探索和建立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群众文化工作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在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力度的同时,应进一步通过改革转换机制,增添活力。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我们群文工作者们不懈的努力,群众文化事业新的春天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