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尽头是哲学——《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对于世界本源的无尽探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六(4)班 黄语翩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人性的思考,美和逻辑。对于万物源始的猜测,力图以无限的思维在永恒之渊中探寻世界的真理。

这万物本源的起点,即是“哲学”。

科学起源于哲学,最早的几位古希腊哲学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他们关心自然规律,以第一位哲学家泰利斯的观点举例,他认为水是万物生长之源。这与神学并不一样用神话的超自然的方式思考不一样。他们注意到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从古代神话的条框中跳出来,以崭新的方式重新审查世界。这向科学迈进了一步。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则虚构了一个理想国家乌托邦。这是“政治哲学”。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像人体那样由三部分构成,只有各部分运作和谐,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这部著作以当下的眼光来看,仍不失为一部富有政治意义的著作。而之后,马克思思想将继续称霸欧洲。

除此之外,伦理与美学,也是哲学的一部分。这世间所有的精神思考,都与哲学是密不可分的。而哲学和神学虽不可混为一谈,却也有干系。

在哲学这种崭新的思考方式诞生之前,人们习惯从各种神话当中寻找答案。北欧神话中,人们相信索尔时常乘着一辆有两只山羊拉着的战车横越天空,他一挥动斧头便产生闪电和雷声。挪威文和瑞典文中,其“雷电”的拼写都与索尔分不了干系。因为闪电和雷电带来充沛的雨水,所以索尔又被尊为象征肥沃、富饶的神。

一个体系终究会被人批评或推翻,神话间接导致了唯物论者、唯我论等等论者的诞生。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对神话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神在性格、长相方面甚至与人别无二致。批评者中有人这样指出道“神的形象是根据人们自身的形象而设计的。”这话不错,因为神乃是一个文化的象征和世界观。人们寻求神这样一个超自然的形象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在希腊,市民有空暇思考政治和文化后,思考方式也变得与以往大不相同。任何人都可以发言之一社会的组成方式,毋须借助古代神话而提出一些哲学性的问题。

在基督教中,世间只有唯一的神,上帝。

我认为上帝只是基督教将“世间最初的推动者”的具象化。在一些哲学家的想法中,确实有神的存在,但他们乃是作为一个“最初的推动者”而非“帮助人类解决问题”或者“创世神”一个高高在上的存在。有人如是道“我是一个有神的无神论者。”对于理性而言,上帝存在或者不存在皆是有可能的,理性与上帝无关。

哲学中因神而生的悖论,也确实存在着。比如“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 对神学的思考从来都没有停下过。

哲学中更不缺一些分门别类的思想。如“唯我论”,或者是将哲学运用到精神、潜意识方面的人。哲学广泛无边,但我们须得知道,哲学的起源,是万物之源究竟从何而起世界从何而建 哲学有着三个终极问题,所有最根本的哲学主义都离不开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即使是政治,科学,还是艺术,都离不开哲学这一永恒的话题。

而苏菲的世界一书,除了向我们将哲学门派、起源娓娓道来,在书中的主线,还讲述了另一个哲学的终极意义。

书的大半部分,我都是以“苏菲”和“艾伯特”两人的视角来看这个故事的。但是故事越往后推进,出现的奇怪事情也越来越多席德,无处不在的生日祝福,小纸条而一切当谜团揭晓之后,就不按科学常理出牌了。完全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方式一切,都可以是为了作者的思想服务。

是的,“苏菲”和“艾伯特”其实到头来,只是书中的人物罢了。然而讽刺的是,“席德”和“少校艾勃特”也只不过是书中的人物 在苏菲即将知道自身存在的意义时,作者(我难以猜测究竟是艾勃特还是本书作者)曾借艾伯特之口说道“to be or not to be(存在或不存在)并不是唯一的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是什么。我们真的是血肉之躯的人类吗我们的世界是由真实的事物组成的吗或者我们只是受到心灵的包围” 哲学上有过一个十分出名的悖论,叫做“缸中之脑”。

这个悖论假设,将一个人类的大脑泡在营养缸中,由计算器为它编织一个虚幻的世界。问题在于,你现在所处的世界,还有你刚才看到的这些字,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究竟是他故意让你看到的,还是你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看到的 那轰的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可作为“目的”的一个引路方向,哲学在漫长时光的无尽思考中,它相较于科学来说,虽不能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却能在心灵上获得满足。对于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亦或者是世界的本源,宇宙的开端,还是疯狂科学家的假想实验就让无尽的思想在星尘中漂流到永恒。